新闻热线:82205305-6612 邮箱:news@xauat.edu.cn 主办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设为首页
新闻爆料:029-88881234
本网供稿:108133970@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陈至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日期:2006-02-10  浏览次数: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次会议很重要,开得也很及时。  刚才,几位书记、校长就贯彻落实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发表丁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完全赞成。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全面认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

  世纪之交和“十五”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平凡的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出了重要的科技贡献,为我们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高等教育事业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1999年,国务院作出了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策,我们克服种种困难,落实了这一战略决策。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在学人数达到21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与此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与毕业生就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毕业生,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成效显著,活力日益凸显。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措施,建立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有900多所高校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共建、合作和合并,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组建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也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事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主题,努力处理好质量与规模、结构、效益的关系,加大了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切实加强了教学工作。通过组织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狠抓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了教学建设,全面推进了教学质量评估。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培养和汇聚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

  第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建设进展迅速。高校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集中力量加强了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推动了一批大学迈上新台阶,并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目前,全国有61.7%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高校,有35.3%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十五”期间前四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991.8亿元,承担各类课题61.9万余项。现在,全国两院院士中,有38.7%在高校。2005年新增的中科院院士中有55%来自高校。

  “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07%;国家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国家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后者打破我国连续6年无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局面。

  第五,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的进展,推动了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掌握了一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如方正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同方威视集装箱检测系统、中南炭/炭飞机刹车副、东软CT、华中数控和“农大108”玉米新品种等等。这些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高技术企业,不仅填补了我国在一些重要生产领域的空白,而且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我们把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工作与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约占全国研究人员的90%,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自高校,推动了理论创新,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为先进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此外,高校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广泛,水平日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高等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在座的书记、校长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结果。我相信,经过世纪之交和“十五”期间的艰苦努力和改革创新,我们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化,也提高了驾驭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肘,我们还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入分析和冷静思考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这些矛盾和困难,有些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有些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有些是社会转型中各种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反映,还有些是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外延发展的“弦”仍然绷得过紧。最近几年,我们已经努力把握发展的节奏。但是,由于宏观调控手段不足,仍有许多地方和学校追求过快发展速度,不断突破招生和办学规模,由此带来质量、管理、就业等不少矛盾和问题。二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刻不容缓。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差,创新精神不足;有的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陈旧,有的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有的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不足,还有的教师教学不认真,学生意见大。三是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此外,高校招生、就业、资助贫困生和后勤社会化等项改革还需要继续完善。学校内部改革的任务还很重。四是涉及学校健康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学校疏于财务管理,存在不少漏洞;有的学校贷款规模过大,存在潜在的危机;有的学校办学不规范,引发稳定问题。此外,还有学术浮躁和弄虚作假的问题等等。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二、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开创高等教育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努力

  刚刚闭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和胡锦涛总书记及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不仅为处于关键时期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对处于关键时期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全国科技大会的核心是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高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人才关键在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新的挑战。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我们要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核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高等教育工作新局面。

  第一,走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世纪之交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实施科技规划纲要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地为此而努力,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探索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

  一要继续深入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和加大经费投入等措施,尽快使一批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使一批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以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承担和参与实施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培养和会聚高水平人才,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

  三要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的方针。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综合的优势,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集成,积极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相互渗透,解决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填补我国在战略前沿领域的学科空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四要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交流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或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积极扩大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规模,开展多种形式的高水平科研合作。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计划和国际学术组织,广泛而有效地利用全球教育科技资源,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科学工程。还要积极做好引进海外智力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吸引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工作。

  第二,创新教育观念和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人才。培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各类人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的光荣历史使命。要花大力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必须通过改革,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模式等适应时代进步、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要抓紧培养各类紧缺专门人才。要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需要,密切关注国家的战略重点,调整教育结构,培养各类紧缺专门人才,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组织实施好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为各行各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要大力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研究生。拓宽研究生培养路子,注重在具有科研实力和先进生产能力的企业中培养研究生,鼓励毕业生到企业生产科研第一线去工作。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索,尽快形成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相符合的研究生培养新体制和新机制,大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三要继续扩大派出留学生规模,提高派出效益。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企业重大技术创新的需要,更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组织地派出研究生,加速培养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急需的关键人才和团队。

  四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努力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师和学科带头人,继续推进名师上讲台工作。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各类人才计划,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学术群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要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支持力度,坚持事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紧密结合,严格要求,在教学科研创新实践中锻炼培养青年骨干教师。

  第三,坚持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要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瞄准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引导教师将自由探索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原始创新,多出成果,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优势,积极参与跨系统、跨产业的合作,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力争攻克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要充分发挥高校拥有丰富科技信息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参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装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设备、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等领域,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

  四要根据国家的总体安排和部署,积极参加国家重大专项工作。要树立全局意识,服从和服务于重大专项实施的需要。

  这里,我要重点强调,今后高校的科技工作要大力增强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支持各个层次的科技创新,坚持产学研有机结合。只有这样,高校科技工作才能充满生机活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的指导地位,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一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贯穿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中去。要着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抓紧编写好高质量的大学生思想理论课的新教材,抓好教师培训工作,以保证今明两年在高校中推广使用新教材。编写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教材和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新闻学、文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材。

  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密集,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优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认真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三要把多出成果与多出人才结合起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要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养工程,造就一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理论研究和教学骨干队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

  第五,探索建立充满创新活力的管理制度。现在,高等教育外部各项改革已经取得突破性重大进展,今后,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上,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一要巩固和发展管理体制改革成果。要继续巩固成果,推进合并学校深度融合,包括内部体制、学科和专业融合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交叉学科发展,催生新的科研成果。还要巩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要进一步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进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流动机制,真正把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局面。要在教师中大力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甘于奉献的精神。对中青年骨干要在政治上多关心帮助,工作上多支持严要求,待遇上适当倾斜,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三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高等学校历来就有革故鼎新、敢为人先的传统,要弘扬这一传统,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鼓励自由探索,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和工作氛围,鼓励和支持他们敢于创新、勇攀高峰。

  四要依法治校,强化管理,规范办学,加强自律,从严治教。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里我要重点强调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问题。

  近年来,高校的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除国家投入外,还有学费收入、科研经费、社会服务和各种经营性收入等,管理不严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一定要严格财务管理,防范风险,确保资金安全。一要明确责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财经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二要进一步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保证切实管好、用好资金。建立高校大额资金流动监控系统,控制贷款规模,防范风险。三要进一步加强招标、投标管理和设备物资采购管理,堵塞漏洞。四要坚决依法查处各种贪污、受贿、索贿、挪用、私分公款公产和其他违法乱纪行为。五要坚决治理招生乱收费,规范高校收费行为,防止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在高教领域蔓延。

  此外,还要大力加强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工作全局。正确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有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践中实现新的发展,推动学校各项建设,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国家需求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坚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是国家长期坚持的发展方针。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则必须与国家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要从现实的紧迫需要出发,加快调整教育结构,集中更多的资源和精力,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要从国家长远战略需要出发,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术水平,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建设紧密结台,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真正集中精力、人力和物力,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二是正确处理突出重点和统筹全局的关系,坚持特色发展之路。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奋斗目标,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学科。但是,创新是全社会的、贯穿于各行各业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广泛行动,因此,必须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各自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办学特色。怎样根据本校的情况科学定位、办出特色?这是每一所学校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优势、看特色、看学风校风。我们讲高水平,主要也是指优势、特色和学风校风水平。高等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是从高等教育整体来讲的。靠某一所或几所学校是包打不了天下的。只有一大批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的水平高了,才能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高水平。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我们对高等教育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特色优势等,确定更高的目标,更加脚踏实地地为国家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要坚持分类指导,因校制宜,加强综合协调,为各类型学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从国家发展紧迫需要出发,我们还要对农、林、地、矿、油、交通等类学校和各学校中的相关学科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支持,增强他们在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和解决发展瓶颈制约中的创新能力和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力。

  三是正确处理服务国家和服务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参加这次会议的学校,大都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承担着许多重大国家任务。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继续积极推动直属高校与地方和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推动直属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教育部与西部等没有直属高校的省、区开展了共建,这次会议还邀请了近30所地方高校的领导参加。事实表明,将服务国家和服务地方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各项工作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高校就能更好地发展。直属高校尤其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在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度。

  四是正确处理培养拔尖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关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应该强调的是,大多数拔尖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学校教育,为未来的发展打下思想、知识、能力、方法等基础,但学生在学习阶段实际上是很难成为拔尖人才的。拔尖人才是从各行各业中涌现出来的,是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经过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第一线的磨炼和实践才成长起来的。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各行各业第一线去建功立业。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实践中立志创新,锻炼成才。

  五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决维护高校稳定。高校已经连续16年保持稳定,为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志们功不可没。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坚决拥护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去年以来,在社会上出现的不安定事件中,高校始终保持稳定。但是,要保持清醒头脑。一是社会处在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必然反映到高校里来;二是高校仍然存在各种影响稳定的因素,面临严峻挑战;三是学校管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安全同题、冶安问题、生活问题引发的事端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尤其是高校领导坚持不懈地做好高校稳定工作。要经常分析形势和研究动向,掌握第一手动态和信息,抓好相关队伍和工作网络建设,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工作机制。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高校宣传舆论阵地,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化解各种矛盾,高度重视解决好师生实际困难,特别是关心家庭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建设文明安全和谐的校园。参加今天会议的高校的稳定对其他高校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责任尤其重大,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高校领导班子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驾驭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当前,我们要认真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创造出的新经验、新办法,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建设,使之成为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坚强领导集体。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书记和校长的责任重大,同志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加强团结,共同做好高校的各项工作,不断开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乘全国科技大会召开的东风,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为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编辑: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