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82205305-6612 邮箱:news@xauat.edu.cn 主办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设为首页
新闻爆料:029-88881234
本网供稿:108133970@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海扬帆
 

吕振源:遇见建大,铸就更好的自己

来源:学生工作部(处)  日期:2020-07-10  浏览次数:

吕振源,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2017级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学业方面,连续两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且连续获得校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及研究生社会一等奖学金;科创方面,获第十三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全国二等奖、作为团队成员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赴青岛、南京等高校参与全国学术交流会议并作大会报告;科研方面,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发表多篇高水平SCI及EI,且论文收录于ESI热点论文及ESI高被引论文。现已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肖建庄教授。

知行结合,脚踏实地

和大部分进入硕士阶段的同龄人一样,吕振源在研究生入学初遭遇学业与科研的迷茫和不解,不能很好地统筹规划自己的硕士阶段目标。研一时导师指派科研任务的晦涩难懂与课程安排充实紧凑的节奏一度困扰着他,而面对这种不适应的节奏感,他很快地在科研工作和课余时间中调整心态,查漏补缺,以较好的时间分配和良好的时间利用方法面对困难。他说:“求知若饥,虚怀若愚。”面对难题,吕振源认为行动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第一步,走出去才能解决问题,积极地寻求方法比畏难拖延更能激发人的潜力。也许方法不适当、效果不理想,但这对于解决本身的能动性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多问多学是提升自我,纠正不足的重要方式,他认为这种态度很重要,学科探究切忌闭门造车,汲取他人的想法和经验能够避免自己走弯路,更为重要的是开阔了思维,可以带来不同的灵感和别样的切入角度。

积累和自省,磨刀不误砍柴工

研一时,吕振源在兼顾学业课程的同时,又需要了解课题相关知识及设计试验方案。这一阶段对于他而言,是繁忙但又充实的岁月。回忆起当初深夜挑灯完成课程作业和科研任务的情景,吕振源感叹到,正是这段看似枯燥繁琐而又收获不甚明显的资料查阅整理工作,才使得自己对于研究方向的现有情况、背景由来及难点热点等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他谈到,当意识到自己对于所涉猎的方向知识储备尤为不足的时候,一种动力和迫切想要了解该领域的求知心会使人更加投入到这种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去。最终,吕振源在最为繁忙的研一阶段中撰写了第一篇SCI并录用。“人的潜力真的是难以想象的,在你需要一点运气的前提,是付出足够多的努力”,这是吕振源用自身践行出的箴言。

在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很多问题和错误会随之出现。吕振源认为一些共性问题会在问题深入和进一步修正中得到解决,但有些共性问题仍需要靠个人的自省去加以规避。他提到,一些小的问题和习惯能够潜移默化的放大你的不足。当你不够重视甚至是听之任之,它的持续放大会对人的科研带来想不到的害处。当有了这种问题,一定要及时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改正的方法。从源头上自省,能够让你更好的筛除自己的问题,使科研工作和学术思维进一步严谨。

感受科研魅力,树立远大抱负

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弥足珍贵。它既是塑造研究生逻辑思维与科研能力相结合的钥匙,也是真正意义上独立思考解决未知领域难题的全新体验。吕振源也向我们分享了一些科研工作的经验和建议。

他提到,在对科研课题进行选择的时候,首先要清楚领域内前沿热点和研究现状。可以通过查阅SCI数据库或知网等数据库资源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阅读筛查获得自己认为的能够作为创新点加以研究的有价值的课题。同时要多请教导师及师兄,从他们专业和更富经验的眼界为你提供宝贵的建议。

与本科的指派性工作不同,除了高效的执行力,吕振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感受到了科研带来的不确定性、未知性和乐趣。不同于既定目标的完成,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极大的提升了自身的统筹和规划能力,这对于以后从事科研或工作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

最后附一段他对自己也是想对大家说的话:

回顾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很幸运的能够跟随导师刘超教授迈入建大的科研殿堂。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导师和师门的帮助使自己充满力量去面对和解决。关于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会随着自己的经历和所接触的优秀学者而发生改变。当自己还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努力去把自己投身于困难和挑战之中,安逸固然使人愉悦,但只有经历锤炼,才能铸就一个新的自己。毕竟超越了刚踏入建大那一刻的自己,才算未荒废这三年的付出和艰辛。

即将踏入同济的校园,建大流传至今的精神鞭策着我前行,同时,我亦希望自己能够作为建大人为母校在更为广阔的平台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是作为研究生拼搏不息的写照所在。也希望大家在进入或走出建大时,能够不忘初心,归来仍是少年!

文字、图片: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