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21年1月8日 第06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物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文物保护管理体系日益健全
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认真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率先将文物保护列入年度目标考核,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特别是在2019年全国地方机构改革中,在市县级文物行政机构和编制被大幅撤并整合、干部队伍严重萎缩的形势下,西安市委、市政府站在守护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恢复了西安市文物局的独立建制,增加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人员编制;出台了《西安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西安市进一步加强全市田野文物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法规性文件;实施了大唐东市遗址、江村大墓、汉长安城遗址、明德门遗址等一批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重点项目。高陵杨官寨遗址、秦汉栎阳城遗址获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里王汉代积沙墓、焦村十六国大墓入选国家2019“考古中国”重要成果。全市文物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和思路日益明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文物保护与利用融合发展,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
在建设文化大市的过程中,西安文物系统推动文物资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在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安市坚持把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作为全市文物事业发展的关键,注重以保护规划引领事业发展,编制实施了小雁塔、杨官寨遗址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保护规划,完成158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管理规划。积极推动汉长安城大遗址保护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汉长安城未央宫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西安地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已达4家,居全国各市之首。杜陵、顺陵、华清宫遗址、西安城墙、大华纱厂旧址入选第一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汉长安城24寨与未央宫村寨社区博物馆等3家社区博物馆建成开放。目前全市备案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57座,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达到2000万人左右,整体上构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和社区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十三五”期间,大批收藏保护展示优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建成,主体多元、类型丰富和体系完备的博物馆构架基本形成。
坚守文物安全红线,文物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西安市坚持文物安全常抓不懈,认真落实“严格制度、严格把关,严加防范、严厉打击”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起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建设考古制度,优化土地出让考古前置。出台了《西安市土地供应前考古勘探和费用承担办法》《西安市加强考古勘探改革办法》,实施了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管护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和联合执法机制,参加打击文物犯罪“鹰”系列专项行动,坚持每年举办文物消防安全管理“明白人”培训,开展消防安全综合演练,表彰群众文保员。依法查处秦汉新城秦咸阳城遗址等违法建设,严惩了一批法人违法单位和犯罪分子,文物安全工作和打击文物犯罪工作连年获得全省先进。
总的来看,通过多年的努力,西安文物工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日益成为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重要依托,成为增强城市发展活力的强大动力。
(作者:张志昌,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1月8日
原文链接:epaper.gmw.cn/gmrb/html/2021-01/08/nw.D110000gmrb_20210108_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