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建大 > 正文

【媒体建大】《陕西日报》:把太阳的温暖送到藏民家里

发布时间: 2020-07-12 作者:来源: 党委宣传部 点击:

《陕西日报》2020年7月12日 第01版

7月4日20时45分,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40岁的藏族牧民索朗正在给儿子准备洗澡用品。她打开浴室的花洒,热水倾泻而出。索朗用藏语轻声呼唤儿子:“动作快点!”

“来了,妈妈!”闻讯而来的小儿子开心地说,“妈妈,能在‘用太阳取暖’的房子里洗上热水澡太好了!”

索朗儿子所说的“用太阳取暖”的房子就是“西藏高原可再生能源供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所建设的新型绿色建筑民居。项目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太阳能建筑与环境”科研团队牵头提供技术支持,采用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辐射并转化为热能,以液体作为传热介质,以水作为储热介质,热量经由散热部件送至室内进行供暖。

自从2019年搬进政府为牧民们新建的符合建筑节能标准和供热标准的易地搬迁小区后,索朗一家就告别了燃烧牛粪、干柴的传统取暖方式,过上了24小时太阳能集中供暖,24小时热水供应的绿色环保生活。

牧民索朗一家,是藏区太阳能供暖示范工程——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县城供热工程的受益者。该工程采用2万平方米太阳能集热器进行集中供暖,供暖面积可达8万平方米。通过太阳能集中供暖,索朗一家每年可享受暖气的时间近8个月,而整个采暖季下来只需交纳3300元左右的取暖费。

用太阳能供暖,西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西藏年日照时间大于3000小时,太阳能辐射量每平方米大于7000兆焦耳,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利用太阳能解决居住分散的西藏农牧区群众采暖问题,对常规能源短缺的西藏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太阳能建筑与环境”团队负责人、长江学者刘艳峰教授说:“我们十几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儿,就是把温暖和舒适送到有迫切需求的西藏居民家里。这件事儿要一直做下去。”

十几年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不断攻坚克难,发现了主动式太阳能供暖全链条高效节能设计原理,突破了关键技术,有效攻克了太阳能采暖造价高、保证率低、室内温度波动大等难题,形成了西藏特有的可再生能源供暖技术体系。

拉萨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明红回忆:“在没有实现供暖之前,西藏的冬天是漫长的。藏区海拔高、气压低,极端干燥寒冷,昼夜温差大,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晚上也会很冷。只有到了早晨,打开窗户,阳光照进来时,温暖才会随之而来。因此,群众接受供暖意愿十分强烈。”

2004年,初到西藏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加平经历了当地寒冷的冬天后,就萌生了利用太阳能资源解决西藏群众取暖问题的想法。此后,帮助群众结束原始的取暖方式、盖“靠太阳就能取暖”的房子,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太阳能建筑与环境”团队科研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

2006年,刘加平院士相继申报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藏高原节能居住建筑体系研究》和国家863项目《太阳能富集地区超低采暖能耗居住建筑设计研究》,开启了西藏在该领域进行大规模基础科学研究的开端。

2008年,刘加平院士的学生、团队第二代学人代表刘艳峰教授带领团队与青海当地科研单位联合申报项目,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解决100户藏族牧民的定居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刘艳峰说:“本该属于项目组的100万研究经费,被全部投入到工程建设,团队的所有研究花费都是我们自掏腰包。我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要为牧民盖好房子。”这可以算作该团队在高原地区第一个较为规模化的“工程实验”。

几年后,又一个藏区太阳能供暖示范工程在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启动。2019年年底,浪卡子县县城实现了太阳能光热集中供暖,成为中国首个整个地区完全依靠太阳能的规模化区域采暖示范地。

浪卡子县供热中心现场负责人杨金良激动地说:“特别震撼!2万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器一望无际,实现了不用煤、不用气、不用电就能温暖整个县城8万平方米的居民用房。”

“当然,除了这种大规模集中供暖,我们也不能落下一村一户。目前,技术上已经能够实现分散供暖、集中供暖都适用。”团队的第三代学人代表王登甲教授说,“这套系统的主被动式相结合的原理就是,白天主要是被动式,靠太阳加热墙体、窗户等收集热量,晚上主要利用主动系统,把热量按照‘科学配比’供给所需的室内空间,实现采集到的太阳能热量得到最大化利用。”

截至目前,研究团队已在青海省刚察、玉树,西藏拉萨、浪卡子、当雄、日喀则等地建设各类太阳能供暖试验和示范工程20余处,共计20多万平方米,推广近千万平方米,受益人数约50万人。

来源:《陕西日报》 2020年7月12日

原文链接:esb.sxdaily.com.cn/pc/layout/202007/12/node_01.html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