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2020年6月9日
“高延性混凝土加固云南傣楼振动台试验圆满成功!”5月30日下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场振动台试验的直播引发广泛关注。
此次振动台试验的主角是一座按照1:2比例“仿真”的云南民族特色建筑吊脚楼,俗称“傣楼”。直播现场,在逐级增长的地震烈度试验过程中,实验团队记录了“傣楼”的各个动力参数。“当振动台输入地震波达到9度罕遇地震时,这栋建筑仍屹立不倒。这有力验证了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可大幅度提高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国内首次提出应用该技术加固傣楼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邓明科介绍。
云南属于地震频发地区,近年来当地村民多以砖柱取代木柱承重自建吊脚楼,砌筑砂浆强度极低,结构抗震性能极差,一旦发生地震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2018年,邓明科教授到西双版纳勐龙镇调研时发现这种建筑大量存在,决心通过高延性混凝土抗震加固改造,让当地群众住上安全稳固的住房。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高延性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抗裂性能和高耐损伤能力,拉伸性能可达普通混凝土的200倍,也被称为“可弯曲的混凝土”。
“传统房屋砌完墙后,只需抹上1.5厘米的高延性混凝土,即使达到9度罕遇地震,房屋也不会倒塌。”邓明科教授介绍,用高延性混凝土对房屋加固改造,可节省工期70%,节省材料70%,节省造价30%,而且不会改变外立面,就像给房子穿上了“铠甲”。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住建部首批派往重灾区的抗震救灾专家组成员之一的邓明科,决心为灾区研究一种新型抗震材料。经过十余年的研发,最终研发出高延性混凝土。在此次振动台试验之前,高延性混凝土已成功应用于房屋加固、建筑结构等领域,获得70余项相关国家专利,经陕西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陕西、安徽、甘肃、河北、云南等10余个省立项编制标准,成功应用于全国28个省市数千栋房屋加固,尤其是在中小学校舍加固、危旧房改造、历史风貌类建筑文物保护及军民融合等方面有明显的成本及技术优势。“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让老百姓住上更安全的房屋。”邓明科说。(记者 吕扬 通讯员 马长蕊)
来源:《陕西日报》2020年6月9日 3版
原文链接: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06/09/content_72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