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乘国运昌隆的东风前进

发布时间: 2016-05-24 作者:来源: 点击:

陈绍蕃

 

1956年我们只有本科教育,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硕士生教育,但时间不长就停顿下来,80年代重新恢复。此后不久,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又迎来博士生教育的重任。今天,我校拥有众多一、二级学科博士点,还有博士后流动站。层次齐全,成绩斐然,形势的发展催人奋进。我作为一名教师,也由讲授本科课程到逐步开设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和指导论文工作。指导博士生,需要进入学科发展前沿,从中寻找课题。要胜任新工作,就要先充实自己,包括读书扩大知识面,读论文了解新研究成果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培养的博士都学有所成。我所培养的第一批三个博士生现在都已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了。

我的专业是钢结构。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钢铁工业处在起步阶段,钢产量很低。建筑工业的技术政策是限制使用钢结构。凡是能用钢筋混凝土的工程,就不用钢结构。应用的限制影响了钢结构学科的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局面有了变化。现在我国钢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钢结构的应用不再受到过去那样的限制。钢结构由冷变热,使得钢结构人才的需求大增,传播钢结构知识的书刊大受欢迎。这种局面不仅使钢结构工作者受到鼓舞,还大大加重了我们的责任,也给予我们施展才能的大好机会。

并校后的初期,学校曾经受到浮夸风的严重干扰。即便如此,领导还是采取了一些正确的措施,大编教材就是一例。1961年初国家选编工程结构的通用教材,我校因有自编教材的基础,钢结构的下半部入选全国性教材。为了避免统得过死,国家后来改变只出一本统编教材为同时出几本教材。我校的《钢结构》作为高校推荐教材之一出版,从1988至2002年先后12次印刷,总印数达到10万余册,在全国高校中采用率很高。启动研究生教育后,我们继续重视教材建设。随着课程内容逐渐成熟,把自编教材推向社会,先后正式出版三种钢结构专业的教材,其中两种被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一个教研室有两种研究生推荐教材,这在国内尚不多见。

我们的教材之所以受到兄弟院校和工程界的青睐,和教研室参加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和修订工作有直接关系。规范是设计钢结构时需要遵循的技术文件,而正确运用规范需要对它的各项规定的依据有所了解。本科教材只能讲最基本的内容。我们全程参与规范工作,从事有关条文规定的分析和试验研究,理解比较深刻而透彻,有利于在编写教材时适当选材并深入浅出。

设计规范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我国第一本正式的《钢结构设计规范》是1974年正式问世的,它的制定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工程。我校是计算组的负责单位,承担繁重的任务。我们教研室从70年代初就动员全部力量投入工作。这本规范虽然以原来借用的苏联规范为蓝本,但我们基于大量分析和试验研究在主要内容上做了不少改进,或是纠正苏规错误和不够完善之处,或是修改得更为结合我国实际。1988年实施的第二代规范中,我校仍是修订组成员。在改革开放政策背景下修订的这本规范,既体现了博采众长,注意和国际接轨,又保有我国的特色。由于有这本规范,我国有关部门接受美国结构稳定研究会的邀请,参与了1991年用英文出版的专著《金属结构稳定·世界观点》的撰写工作,把我国规范有关稳定计算的特点介绍给全世界。我有幸作为该书的中国(作为一个地区)协调人,承担地区主编任务。我国还参加了国际标准组织第167技术委员会制定国际标准《钢结构·材料与设计》的工作,在讨论会上提出对草案的改进意见。1981年在加拿大首都开会时,加政府有关部门设宴招待,我作为我国代表小组组长和美、苏两国的组长一起被安排在主宾席上,充分反映我国的大国地位。我国第三代钢结构设计规范于2003年实施,不久还将正式出版这本规范的英译本。我们参与所有这些和规范有关的活动,对提高我校的知名度起了有益作用。

我这些年从事的科研工作,很大一部分都和设计规范或设计规程有联系。这些科研项目既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研究生教学工作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国际上学科发展的动向和成果,有利于我们在规范工作中跟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可以说是教学科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第三轮规范修订工作开始时,我已接近80岁。起初想告老引退,但是工作的需要仍然把我推向第一线。88规范有一部分落后的条款需要修改。它不属于我校传统的工作范围,而原负责单位又不愿加以修订。鉴于修改的迫切性,我主动提出修订方案。我的方案虽然引起争议,但最终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而被采纳。

回顾半个世纪的蓬勃发展,真是感慨万千。是国运昌隆促使学校不断登上新台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前进的速度更是喜人。学校发展的历程也正是教师提高的进程。抚今追昔,我深为自己思想境界和业务能力双提高而庆幸,为在自己从事的领域能够有所奉献而欣慰。现在我已进入耄耋之年,体力和脑力都日见衰退。但是我仍然乐于继续奉献绵薄之力,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争取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为学校增光。

上一条:暂无
下一条:在西北的五十五年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