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世界建筑》杂志专辑报道西建大建筑学人:历史担当,西部栋梁

发布时间: 2021-05-26 作者:来源: 点击:

《世界建筑》 202105期

梁思成先生于196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系列科普文章,一方面阐释了建筑设计如何遵循坚固、实用和美观三原则,另一方面给出了建筑学学科同时具备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艺术学三重属性的定义。事实上,梁思成先生自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回国后,一直将这一理念渗透在他毕生的建筑教育事业之中。源自于原东北工学院及苏南工专等四院校的“西冶”1)建筑系,在全然继承梁思成先生创立的建筑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一直在践行和丰富职业建筑师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自1956年招收第一届建筑学本科专业至今,“西冶”建筑学院(系)已培养出13,000余名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在历届毕业学子中涌现出的业界翘楚们,?皆重视地域建筑文化、强调适应性建筑技术的应用,保留着很深的“梁氏”烙印。我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幸从物理学转为建筑物理学、主攻建筑热工与节能设计,由我这位“外行”来撰写“西冶”建筑学人介绍,难免以偏概全,不足以窥其全貌,只能仅凭在“西冶”任教学习40年的阅历和目睹建筑学院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跌宕起伏的过程,汇集那些弥散在脑海里的印象点滴成文,权以为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建筑院系调整和布局的初心,是由“西冶”担负起培养服务于西北乃至西部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人才的责任。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学校经历了数次隶属关系变更和更名,服务对象从城乡建设领域转移到冶金和采矿行业又回归到城乡建设,故而“西冶”培养的建筑类专业毕业生遍布建筑、城乡规划、有色、冶金和采矿领域。师承的严谨、西迁的初心、始终不移的坚守,历经数十年的演化和积淀,“西冶”的建筑学教育风格逐渐显现:基础扎实、功夫到家、朴素无华、持之以恒。许多毕业生服从国家分配,扎根西部、任劳任怨、淡泊名利,全身心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乃至艰苦行业,1956年迁至西安后第一届入学的毕业生、著名建筑大师王小东院士是“文革”前10年众多“西冶”建筑学子的杰出代表。

1977年恢复高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亦随即恢复招收建筑学本科专业学生。传统的教学培养方案得以沿袭,教学与实践过程健全,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如以往。新三届(77、78、79级)毕业生大多成为改革开放中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行业的骨干和学术领头人,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1978级毕业生常青教授,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1980年代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逐步加大,国内建筑院校开始参与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组织的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西冶”建筑学子们与兄弟院校一起,尽情地向国际建筑学界展示出了他们的严格训练、设计功底和专业才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西冶”建筑学子1984年首次参赛即荣获铜奖,此后30多年来连续参赛并获奖,不经意间成为国际上获此竞赛奖项最多的建筑学校。历届获奖的优秀毕业生在其职业生涯中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整体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业内的翘楚。

随着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的标杆,文化自信和绿色发展更成为社会进步的引领与标志。“西冶”建筑学人紧跟时代步伐,率先以学术团队形式开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理论探索、设计创作和应用实践研究。先后获得我国建筑学类学科第一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获准建筑类学科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建立了业内唯一以绿色建筑命名的“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西部绿色建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西部绿色建筑与环境控制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依托这些国家级平台,多个团队在相关研究方向团结协作,形成了多个重点研究方向,包括以刘克成教授和林源教授为代表的建成遗产保护方向,以王树声教授和陈晓键团队为代表的本土城市规划方向,以王小东院士和雷振东教授为代表的西部建筑和乡村规划方向,以刘加平院士和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柳为代表的绿色建筑设计方向,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怡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艳峰为代表的绿色建筑技术方向,其承担的任务和取得的创新成果,分别代表着我国在各自方向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外建筑学界享有盛誉。紧随其后的百余名“80后”青年建筑学子们奉行“韬光养晦”理念,蓄势待发,定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建筑设计界的栋梁。

新时代绿色发展已经开局,“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新时代的发展主流之时,“高品质绿色宜居建设、建筑文化自信下的建筑创新、绿色低碳的城乡统筹发展”将成为建筑业新时代的主旋律。“西冶”建筑学人将秉持“自信、自强、坚韧、求实”的学术传统,根植西北,践行使命担当。(作者 刘加平)

原文链接:mp.weixin.qq.com/s/KHCQVczk623b56FsZxMzjg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