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陈文博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北京师范大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力求实效,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面进行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尝试,走出了一条“以网络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以制度为保障”的创新之路。
以网络为手段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新活力
“网校”、“网络教育”这些在教育领域曾代表着时尚、快捷的新名词、新概念,对如今大学生来说,已没有了往日的距离感,反而成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兴奋点。北京师范大学利用网络这一日益发达的全新媒体,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各部门纷纷在校园网上建起了一道道“红色风景线”。
今年10月,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开通了“红旗飘飘”网站,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网站的访问量就达2500多人次。今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网上党校开通,学校学生处副处长梁家峰说,利用网络技术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党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使主旋律在网上得以弘扬。一位参加了网上党校学习的同学说:“这种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的学习积极性,我发现,共产主义的魅力是很大的,只要你真正了解了它的原貌,你就会迷上它、信奉它。”
与此同时,教师们还充分利用BBS、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的功用,通过网络上与学生们的“会晤”、网络聊天室里的“聚会”以及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和学生们的沟通。以往有着浓郁说教色彩的政治思想工作,隐形于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爱与服务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日趋多样化,却往往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们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和良知为改进社会而贡献个人力量的品格。暑假期间,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组织学生分别赴重庆巫山、云南玉溪开展支教和调研活动。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条件和艰苦的生活也给支教的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情课。
“从简陋而热烈的放映现场走出来,凛冽的风也奈何不了我滚烫的脸和滚烫的心。我们平时自发回味历史的机会太少了,今天的这些经典影片才使我更觉祖国的可爱———可爱的山河土地,可爱的父老乡亲。”这是一位同学在“观看红色经典”征文活动中写下的一段话。为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一些学生党支部纷纷组织放映“红色影片”,再现革命先辈的光辉形象,重温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江姐》、《离开雷锋的日子》、《首席执行官》等9部影片场场爆满,学生们在享受艺术的愉悦中强化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
据北京各高校近两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因为心理和精神问题而休学、退学的学生占休学、退学学生总数的30%到50%,自杀现象也时有发生。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危机,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由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发起,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共同启动了“5?25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向广大学生提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的倡议。除了举办健康节活动,学校还组织教师以各种心理咨询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人际交往,疏导学生不良情绪。
以制度为保障建设高素质学生工作队伍
按照专业化、学术化、职业化标准,北师大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北京师范大学管理人才后备队伍培养方案》,积极创造条件,送学生工作干部参加各级各类的进修学习和在职培训。
3年来,北师大学生工作干部先后有5名被派到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著名大学调研、考察;13名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今年,在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在应届硕士毕业生中公开选拔了14名专职学生工作人员。以心理学院为例,目前学院10名班主任(辅导员)中有9人拥有博士学位。他们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能力给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导。
此外,北师大还大胆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学生事务管理硕士学位班”。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比较教育学博士吴志功教授亲自讲授学生事务管理硕士班的主修课程———《现代大学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的开讲,使得学生工作从经验开始走向科学。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整理: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