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时代,都会有激动人心的故事。
2004年元月5日,在古城西安,在大雁塔下,在这座有着千年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中,有一所大学沸腾了起来,这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有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仰慕,这就是该校自己培养出的学子、现任一校之长的徐德龙教授。风华正当年的徐德龙教授,以其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和不肯平庸安静的灵魂,背负起了国家与民族的使命,在我国水泥工程科学领域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了该领域一名出类拔苹的人才。
徐德龙是黄河之水孕养出的大西北的优秀儿子,五十载的人生岁月中,他已将黄河母亲河融进了自己的生命里,融进了自己的血肉之躯里,并且,早已无法剥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黄河之子,一起去感受他的心路历程和那大含沧海的科学襟怀——
记者:去年元月5日,是您生命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您以令同行叹服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在628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58名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之一,成为我国水泥工程界领域唯一一名院士,也是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及材料工程学部最年轻的院士。这一天,您心情一定很激动吧?
徐德龙:当我从中央电视台得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确实很激动。激动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一个水泥工程科技工作者的震动。水泥是一种传统的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材料。我国的水泥总产量、企业的数量和从业人数的总量均堪称世界之最。用原创性的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的水泥工业,使我国水泥工业由大变强已历史性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也是数代上万名水泥工程科技人员契而不舍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作为水泥生产工艺和工程界一位科技工作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成功,更是水泥行业的荣耀,是我国水泥行业实现战略转移和腾飞的必然结果。
二是作为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西部大学的校长当选为工程院院士,说明在西部这一块并不肥沃的热土上,也能培育出一流的成果和人才。西部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但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完全靠金钱也未必能堆出一流的成果。
记者:一步入建大校园,我便能感受到阳光下的建大到处都鼓荡着激情,充满着希望的亢奋。我真切地听到了师生员工们内心发出的被钥匙开启的声音。我知道,这一切都来自于您给他们带来的光荣和自信。然而,当大家欢欣雀跃之时,您为何却显得这样深沉?
徐德龙:我感到压力和责任更大。我不仅要当好一所拥有近三万名师生员工的大学的校长,更要对水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负起责任。荣誉仅仅属于过去,国家间的竞争和挑战更使我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记者:1998年3月,您担任建大校长后,就遇上了国家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并且给您的学校带来很大的冲击,这就是冶金部撤部设局。原隶属冶金部重点大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对于您当时雄心勃勃想创建一流水平院校的心情打击很大,可您最后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以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走到了自己事业的高峰:您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毅力?您如何看待建大今后的发展?
徐德龙:为国家争光,为民族复兴效力一直是我人生奋斗最终目标和源动力。我不喜欢张扬,不追求表面文章,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而乐于扎扎实实地从事基础性研究和原始性创新。我更喜欢坚韧的品德,在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能挺得住。可谓天了降难,何以磨炼自己。
建大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日子过得很艰难,但在十分艰难的困境中,保持了快速稳健的发展速度。困境磨炼了建大人的品德,造就了建大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和风貌,培育了建大人面向社会独立自主办学的能力,从而使领导班子和谐,全校人心凝聚。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有了她,建大的未来会更辉煌。对此,我充满着信心。
记者:我聆听过不少老科学家的故事,他们的人生写照,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精彩话语:“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因此,当他们走到了人生的暮年而功成名就时,显示出的就是一种崇高和悲壮。面对他们,我不能不为主动情、为之感叹!而此时,我面对您,一位风华正当年就已获如此崇高荣誉的年轻科学家,心中更多的则是敬仰和钦佩。您如何看待这种感受?
徐德龙:我不否认为了祖国水泥工业的现代化,为了学校走出困境,我呕心沥血、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奋力拼搏,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但我认为我目前的成功应该六份归天,三份归地,只有一份归自己。这天就是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中华民族复兴的客观环境;这地就是许多前辈们对我的辛勤栽培和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没有这一切的一切,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将个人的奋斗理想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才会使个人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有所贡献。
记者:您说,您是一个平民校长,今后也将是个平民院士,我知道这是您平易近人的人格所至。作为年轻院士的您,科学道路还很漫长。相信事实上您的骨子里,在追求科学事业的道路上,您永远不可能让自三“平民化”,相信会有一个很长的故事、永远与时代相关联的故事将伴随您一生。因为,从现在起,您不仅仅是属于建大,属于大西北,更是属于全力国。作为我国水泥工程领域的带路人,您定将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靖力和心血。您将会如何处理好行政与业务的关系、引导我国的水泥工程式科学走向世界?
徐德龙:我五岁的时候看着家门口起了四座大楼,就立志要好好学习,将来为人们设计出更美更高的大楼。所以,从小喜欢读书学习,对当官不感兴趣。但从小由于学习成绩好,一直当班长、少先队大队长、团支书、党支部书记、所长,系主任、副校长、校长等,与大大小小的官从未绝缘。当官也培养锻炼了自己的民主作风和组织协调能力。当院士后我将打算进一步调动校领导班子其它同志的积极性,更加放手地让其它同志独立工作,积极培养和扶植年轻的同志,自己更多地做一些指导性的工作,从而使行政和业务两不误。我将努力以宽厚慈善的态度,当好一个伯乐,到底能否成功我也不敢保证。
对引导水泥工程科技走向世界的方向和道路问题我心中比较有数,但苦于个人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解决此间题的根本办法是带好一个团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接班人与自己一道奋斗。过去在这方面我做的还算成功,今后更要努力。
记者:您在自己的学术领域里,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比如说,您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填补了国家多项技术空白,您用自己的科研技术,给国家和企业挽回了数十亿元的投资损失等等。我知道您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我就是用尽干言万语,也难以完整记录您曾经历过的艰辛。因此今天,我不想请您过多复述过去的故事,我只是用心来感受您,一位年轻的工程院院士的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最后,我还有一个感兴趣的事想问问您,听说您曾经是个军人,十几岁就西出阳关,站岗放哨、养猪放马,那段经历,那茫茫戈壁风沙穿涌的声音,是否影响了您的一生?
徐德龙:我十五岁多到部队当兵。五年的军旅生涯锻炼了我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韧劲和宽容大度的胸怀,使我对今天的一切困难都不惧不怕。在某种意义讲,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坚信苍天不负苦心人,但我对科学和真理却一直充满着敬畏感,在他的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小学生。
采访结束后,我发现,我已从徐德龙院士身上读懂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将会为我们的民族走向昌盛注入鲜活的血液。西部开发鼓声正隆、百业待兴,徐德龙院士的成就与辉煌也必然烙上这个时代。让我们衷心祝愿年轻的院士徐德龙——这条中华之龙腾然升空,一层宏图!也衷心祝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明天更加美好灿烂!
(出处:《科学中国人》日期:2005年5月1日http://www.scichi.com/new/Article/198.html)
(笃实新闻编辑: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