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正在街头漫步或逗留,一个中年陌生人主动上前和你搭讪,其大多以进城打工者自称,谈及自己一些模糊的经历,既而急转直下,或者说是直入主题,说自己几天粒米未进,饥肠辘辘,望你能慷慨解囊。面对此种情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取舍行止?
经常出学校的同学大概都知道,西安市内的乞讨者不在少数,尤其是在诸如钟楼这类繁华的地段。有些乞讨者是确实有身体上的某种缺陷,或者是年事已高,无人照料,不得已而为之,而余下的便是这第三类“乞讨者”。而且稍有留意的人都会发现,这第三类乞讨者的乞讨对象往往锁定大学生,且多为独自出行的大学生,这种反常举动便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其真实性的怀疑。
大学生,作为一种知识层次高,而社会阅历少的特殊群体,最易赢得一些诈骗者的"青睐"。第三类乞讨者装束上往往衣衫褴褛,更有甚者,直接以泪眼汪汪的可悯形象出现,从而就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犯难了:认作是骗局不给吧,万一是真的岂不是见“死”不救,有失社会主义道德;不作过多考虑慷慨救助吧,事后又多有被骗的感觉,况且这类乞讨者“帮众”之多,又是谁可以完全预料到的呢?难道遇一个“救助”一个,遇一帮就“救助”一群吗?
笔者的一位同学有如下看法,他认为,这类乞讨者大多只是乞求一顿饭的钱,有时仅仅是一元钱而已,对于乞讨额在五元之下的,大可以做一回好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嘛。况且与自己的“财政收支”大局无伤大雅。
笔者询问了一位铁路派出所的民警关于此事的看法。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义正辞严的告诉我,太多的大学生就是被那种“万一是真”的思虑所左右,才掉入一个并不能算作精密的陷阱之中。大学生的道德,包括这种救助之心,并不能否定冷静的分析与权量,如果真要为捍卫大学生所应有的道德,所应有的爱心而武断施予,反而正中诈骗者的下怀。他们行骗唯一的筹码,就是大学生的单纯和同情心,仅此而已。另外,他还指出了,真正的行乞者并不会是如同学在街头遇到的这样,以民工自居,一个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是耻于为一顿温饱而向大学生乞怜的,类似此类的乞讨,真实的恐怕万中能取其一。
真正没有生存能力的人,他们放弃尊严的乞讨,我们应给予十二分的尊重和爱心,而对于那些以乞讨为幌子的诈骗,我们应该用理智的头脑,选择拒绝。
(网站通讯员:党盼盼 编辑:尚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