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软件的发达,朋友圈、微博里的“晒”生活,不乏跟有各种褒贬不一的评价。白岩松曾说过,“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里”。在这个信息时代,该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又该如何评价别人的生活。再想想中国人的茶余饭后,三五成群,这是个永恒不变的问题。
不要随意的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
在范仲淹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熏陶”下,中国人不再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网络中各种评论、跟帖层出不穷,对他人的评价也是信马由缰,只是经由自己的一面之词,往往导致舆论的方向。在中国的舆论场中,缺乏的就是理性。现代社会倡导自由,可是却常常伴随着很多不自由,“三思而后行”很难做到。如何实现言论自由?自由的言论,不是没有理性的肆意评论,不是没有逻辑的浑浊言语,而是客观的、换位思考的发言。毕竟你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随意的去评价,会打扰到别人的生活。
守得自己心中的一轮明月,不管身边围绕多少星星。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对于他人生活的评价,在支持和怀疑的态度中,在点赞和贬低之间,找到自己思想的归宿,定位自己的价值准则。我们在其过程中应该秉持着一种善意、宽容和换位思考,应该秉持着人道、法治和文明的规则,对于他人的评价,其实也是在审视自己。审视自己,是否秉持着自己的准则,是否守好了自己心中的一轮明月。
一个村的狗叫,其他村的狗也跟着叫。
评价别人时,真相未必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里。三人成虎的故事比比皆是,跟风评价的乱象层出不穷。如今社会,误解传遍天下,而理解却悄然无声。舆论的风向永远在争斗,而从没有解决。人在评价他人时会忘记自我的在场,忘记自我的道德,放纵自己在贬低他人或抬高别人的过程中丢失自己的身份。所以在庞杂的信息时代中,独立人格的养成尤为重要。我们要保持好自己清醒的头脑,在舆论面前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他人所动。
在言论自由的时代里,人人都可以评价,可以批评,可以指摘,但必须有度,因为张嘴就来的传播,是零成本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第一时间抵达现场,直达真相,如果乱说话是一种自由,那同样要承担自由背后的社会责任,承担可能会引发的社会问题。
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所处环境也各不一样。我们应少一点干涉和判断,多一点尊重和理解。评价他人,意在审视自己。知人不评人,这是聪明人最大的善良。
(撰文:张雨滢 编辑:吴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