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陈家山矿难:灾祸背后的重视与冷漠

发布时间: 2004-12-17 作者:来源: 点击:

安全比进度更重要

今年以来,陕西省的安全生产形势一直都比较稳定,但入冬后风云突变,特别是自11月27日到12月9日,全省境内接连发生包括铜川陈家山矿难在内的8起重特大事故,使得我省的安全状况趋于恶化。如何才能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不再让悲剧一次次上演?不再让无辜的家庭遭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记者连日来采访了相关专家和职能部门,希求找出个中答案。

一次凄厉的警报

记者至今还记得采访“11.27”矿难事故那一幕。

11月28日早上7时15分左右,铜川陈家山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导致166名矿工遇难,亲人的哭声撕心裂肺,陈家山、沮水河笼罩在一片沉重的肃穆之中。记者在人群中曾碰到过综掘三队副队长许海亮的妻子,她希望记者帮她打听丈夫的消息。事后得知,许海亮在事故中遇难了。事情虽然刚刚过去安全比进度更重要半个月,但除了焦急的眼神和被风吹乱的头发,记者怎么都回想不起许海亮妻子的长相,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她和孩子正在承受着旁人难以感受到的巨大悲痛,许家的饭桌边,将永远少了一个人。

刚刚过去的铜川陈家山矿难对遇难矿工的亲属来讲,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就在陈家山矿难之后的几天里,我省境内又接连发生几起重大事故:12月7日渭南潼关两车相撞,3人死亡;12月8日,我市户县一农户非法生产烟花爆竹发生爆炸,5人死亡;12月9日,西潼高速潼关段,两车相撞,5人死亡……死亡人数可以统计,但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却难以估算。

生产安全的警报又一次凄厉拉响

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杨振宏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三种情况: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三是管理上的缺陷。在杨振宏的研究当中,对人的研究占有很大比重,他认为,人一天的生理状态在不同时间段都不同,比如早上人的精神一般比较饱满,出差错或纰漏的几率就比较低,而到了下午2时,人的生理机能降到最低,这时上班操作机器、仪表等就容易出错,事故发生的几率就比较高。所以,在企业的安全策划当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他看来,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国有单位“欠账”太多,表现出来就是上述三个问题都比较严重,而其中任何一个都很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

“欠账”是酿祸的主因

不论是专家还是安全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分析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提到,“欠账”太多是主要原因。

省安委会专家组成员、西安有色冶金设计院陈德禹说,安全生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构造,单就矿山而言,就需要解决好通风、防瓦斯、防煤尘、防火等非常专业的技术问题,分析事故原因一两句话是说不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的一些矿山有关安全的问题积累多,长年得不到清理,“欠账”太多,基础太差,陈家山矿2001年就发生过一次事故,今年又发生这样的事故,真是一个沉痛的教训。陈德禹还提到,比起最近发生的几起重特大事故,小事故更多,比如说一些私人承包经营的小矿根本就不重视安全,舍不得投资搞安全设施,只想着赢利,冒着风险搞生产。

省安全监督管理局办公室的徐强主任说,现在很多单位生产安全基础薄弱,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生产安全。徐强告诉记者,冬、夏两季由于多冰雪雨雾天气,是交通事故的两个高发期,在所有的事故当中,交通事故的比例最大,大约占到70%~80%。还有专家说,很多交通事故都是隐性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超载,车辆一超载,就进入事故的范畴,没有发生事故是幸运,最让人担心的是,乘客对这种危险行为的忍耐和默许。

杨振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著名的海因里希理论、人体生物钟理论、安全人才理论。杨振宏在提到海因里希理论时说,在事故之前,排列着各种因素,可以想像它们像多米诺骨牌排列着,无论前边哪一个倒了,都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造成事故的发生。至于安全人才,杨振宏认为,安全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才能,懂管理、懂技术、同时必须是生产者,缺了任何一个,这个系统就可能出问题。但在实际当中,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据杨振宏讲,他应邀到单位去做安全策划方案,一些单位的领导显得茫然无措,觉得安全管理无从下手,安全知识实在欠缺。同为省安监局专家组成员的西安有色冶金设计院的陈德禹高工说,许多矿山负责安全的领导不知安全设计怎么搞,安全怎么抓,有些人连生产都不懂,他怎么能知道什么地方该注意,那些地方要当心,根本就不知道,安全能好吗?

长期的“欠账”积累,是酿成灾祸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会麻痹大意

事故已成为往事,但回首张望我们发现,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多次敲响安全警钟,很多事故似乎都可以避免。

在10月28日,省政府曾召开过一次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随后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又分别于11月16日、11月29日连续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今冬明春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冬季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紧急通知》。

可以说,有关生产安全这个话题已经做到了三令五申,而记者印象最深的是,10月28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巩德顺副省长针对易发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煤炭行业强调,当前煤炭市场价格上扬、供不应求,一些煤炭生产企业忽视安全,不顾安全生产条件突击生产、盲目超产的现象有所抬头,一些地区对关闭非法矿井措施不得力,关闭不到位,死灰复燃现象时有发生,给煤矿安全生产造成重大隐患。一些国有大矿瓦斯监测系统不完善,个别采掘工作面瓦斯长期超限,特别是瓦斯灾害严重、国家重点监控的铜川、韩城两局高突矿井的瓦斯实时监控数据还不能传输到矿务局。

针对全省煤矿企业特别是渭北高瓦斯矿区存在的上述问题,省上特别要求立即开展一次以“一通三防”为重点的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大检查,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矿井进行检查和督查,凡“十二字”方针不落实,通风系统不合理、不稳定、不完善,通风设施不可靠的矿井,以及超通风生产的煤矿,一律停产整顿……加大对重大危险源矿井的监察力度,各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要对辖区内有重大危险源的矿井进行一次排查,重点监察瓦斯治理、安全投入、企业内部责任制和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

但事实如何呢?副省长的讲话言犹在耳,隶属铜川矿务局的陈家山矿就发生了瓦斯爆炸!

提到这些,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显得非常无奈,不愿多说。

检查不可掉以轻心

12月10日早,记者在西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采访时获悉,该局总共才12个人,当天除了综合处的副处长在办公室以外,其他人不是开会,就是随检查组出去检查安全。实在难以想像,全局12个人要把全市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单位检查一遍,需要多长时间。

杨振宏讲,虽然安全检查组的工作人员都很辛苦,虽然检查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检查不应是一种手段,在安全管理监督当中,检查应排在最后,是对前边工作的一个验证。在他看来,检查只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不是表面文章,不是政治任务。在检查之前,生产经营单位要做好详细的安全策划、安全组织、安全协调、安全指挥、安全控制、安全监督,只有这6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检查才会有的放矢,检查才会落到实处,它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杨振宏半认真半玩笑地说,某位领导以前跟他谈到确保安全生产问题时,他提了个建议说,领导应该把自己分割成8大块,除了高危行业占去几块之外,还得给家庭和其他工作留出两块,否则连轴转的检查根本就不可能顾过来。在他看来,人的努力是有限的,应该从人治积极地向法治转变。但现在的状况却并非如此,有的单位虽然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领导也与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但制度却是10多年前甚至20年前的产物,单位的安全技术员每个月所做的就是给上级主管部门填写报表,上级主管部门的安全主管一年到头也不一定到企业来,哪怕是打个转。因此,杨振宏认为,单靠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体系来支撑。

杨振宏的支撑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安全技能体系、管理信息体系、宣传教育体系、事故救援体系,这6大体系缺一不可。作为业内的专家,杨振宏颇着急地说;“现在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重科学、重专家、重投入,别人现成的东西放在那儿,为什么不学呢?”

记者在采访中曾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个说事故的发生有规律,呈现出重视-平淡-麻痹-事故频发-重视的怪现象;一个则说事故的发生没有规律可循,因为危险源看得见,但隐患却不一定能发现,只有做好安全策划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发生。两种说法虽然相悖,但背后的意思却是相同的:抓安全生产不能一阵风!

记者手记

采访当中,经济利益、盈利这样的词语不断钻入记者的耳中。当煤的价格从100多元/吨上涨到400多元/吨时,当一天多拉几个人就能多挣数百元时,当非法生产的产品不用缴税费而且销路不错时……安全似乎显得无足轻重。不错,我们要发展经济,我们需要金钱,但我们必须用有效的安全保障作前提。套用杨振宏教授的话讲,人的努力是有限的,依靠法治、依靠一个健全完备的安全体系,我们的生产才会有保障,我们的家庭才不会破碎,悲剧才可能不这么频繁地上演。我们可以用汗水甚或其他东西去交换,但是,惟一不能交换的是人的生命的尊严。

健康地活着,是为了家人和自己;而尊重别人的生命,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最起码的品德。远离事故,远离悲剧,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来源:西安晚报 编辑整理:张强)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