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25日,由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第一届国际工程教育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工程教育创新发展”,旨在汇集全球工程教育、工程科技和工程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杰出领袖,共同研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世界工程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校长刘晓君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为《努力为快速变化的世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专题报告。

出席论坛的有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周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公室主任欧敏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主任吴启迪,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候任主席龚克,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校长邱勇、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雒建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李培根,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以及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安尔翰等近20个国家或地区的知名大学、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企业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
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指出工科不同学科之间、工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工程教育与产业界之间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21世纪的工程教育正在向跨学科交叉、跨领域、跨国家、跨文化合作转变。他强调未来的工程教育要超越“工程”本身,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工程人才,要着力推动工程知识、工程技术、工程人才的交流,推动社会各界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公室主任欧敏行提出当前工程教育需要更好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要推动受教育者实现终身学习,增强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帮助民众理解新技术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副教务长理查德•莱斯特(Richard Lester)阐述了麻省理工学院应对国际工程教育新趋势的相关实践:以课题或项目为主线,鼓励学生实现跨院系的选课与学习;通过建立小组,促进学生与多样化的人群进行互动,并实现课堂学习、数字学习、实验学习之间的平衡;在全球范围内选拔顶尖人才和师资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工程教育的发展。全球工学院院长理事会主席娜塔莎•狄波拉(Natacha DePaola)提到工程是全球工业4.0发展的核心,要加快开发适合全球协作的平台和工具;要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要通过与行业的深入对话,实现产学研结合,寻求整体的解决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提出未来工程教育的挑战主要来自时代发展、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需要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前沿科学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成果转化与服务社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分享了北航近年来为提升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未来的适应性所开展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通专融合、书院管理”的改革和探索,并提出“未来的大学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未来划分专业的界限在哪里?”、“如何把美学、艺术和社会伦理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等问题和与会者分享面向未来的思考。

校长刘晓君结合快速变化的世界形势对未来工程科技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主线,阐述了高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主要职能是构建共性+特性+个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确立自己的志向、实现并超越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