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新闻网讯 10月30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贵州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下帷幕。
我校揽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竞赛总成绩位列陕西高校第2,全国高校第21,学校连续四年捧得全国“优胜杯”,继续成为“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特等奖作品《用绣花功夫,传史韵乡愁:西部地区4省15市19历史地段传统院落的现状调查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作为全国唯一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在闭幕式中展示。
本届竞赛搭建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红色专项活动、“黑科技”展示活动有机组成的“1+1+2”赛事整体架构,共吸引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作品、250余万名学生参赛。其中主体赛共有1745件作品推报国赛,经过初赛有344所内地高校的690件作品,9所港澳地区高校的23件作品入围终审。“揭榜挂帅”专项赛参赛学校学生提交近2000件作品,230余所高校的700余件作品入围终审,共评出21个“擂主”团队。依托红色专项活动开展大思政教育,全国近2000所高校的学生形成了数十万件实践成果。“黑科技”展示活动吸引了近千所高校的1万余件作品,5万余名学生参赛。
为组织好本届“挑战杯”竞赛的备赛工作,学校提前谋划、精心准备,于2022年9月启动校级选拔赛事,全校共提交参赛作品956件,参赛学生达5668人,指导教师达1242人,参赛师生人数和提交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备赛期间,学校高度重视,先后3次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作为竞赛组织实施单位,校团委积极协调校内外各方力量和资源,紧密联系各有关部门、学院,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动员、深化过程指导、注重工作复盘”四大工作举措,促进“挑战杯”竞赛工作落实。
科创筑梦,挑战未来,校团委将继续加强“挑战杯”竞赛组织工作,不断强化引领培育和过程指导,帮助广大学生涵育科学精神,激发科创热情,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11445”发展新格局作出应有贡献。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
部分作品展示
作品名称:用绣花功夫,传史韵乡愁:西部地区4省15市19历史地段传统院落的现状调查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团队成员:程丽卓、李相贤、高润哲、罗康诚、张芷萱、吴秋航、李佳怡、吴书玮
指导老师:来嘉隆、贺治达、罗智星
作品简介:团队成员立足建筑学院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绿色建筑等领域的研究基础,以西部地区4省15市19历史地段传统院落为研究对象,探讨新时代历史地段传统院落保护更新路径与策略。依托最新“大智移云”技术,利用社会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完成了多轮次的全链条闭环系统调研,针对西部地区历史地段传统院落保护更新中存在困难和矛盾提出了“文绿一体”“共商共建”的微更新模式,并从细致入“微”、化繁为“微”、创新入“微”三个层面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诠释和落地实证,以期实现传统院落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齐步走”,真正留住“史韵乡愁”。
作品名称:遇见西北联大:一场跨越八十五年的时空对话——基于汉中市城固县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旧址的调研
团队成员:曹文强、王瑾雯、王楚源、肖蕾、张旭东、邢东泽、王艺璇、慕童、强逸凡、赵廷宝
指导老师:杨才兴、柯苏娟、于军琪
作品简介:旧址遗迹是沧桑永久的历史见证和生动鲜活的教育素材。团队溯源西北联大对西北地区高等教育格局发展影响,通过多种方式对西北联大展开研究。一方面,团队走进汉中市城固县三处西北联大旧址,全面了解西北联大旧址保护利用现状,结合实际,对西北联大旧址提出保护利用方案。另一方面,团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西北联大史实资料,重走联大师生求学道路,从中深刻感悟总结了西北联大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民族精神、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并分析了西北联大精神当前的传承困境,建立以支教服务为主体,以“文物+‘文保、文学、文旅’”为一体的西北联大精神传承模式,在陕西和甘肃两地开展西北联大相关主题交流活动,更好地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教育抗战历史,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心怀“国之大者”,担负起新时代教育强国的责任与使命。
作品名称:守黄河生态,助流域发展——黄河“几”字弯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调研与提升对策研究
团队成员:王英豪、刘艺凯、苗安琦、刘安宁、王雯、甘晨扬、陶嘉欣、杨博澜
指导老师:卢金锁、孙昕、王会霞
作品简介:团队依托学院专业学科优势,为切实推进黄河“几”字弯陕西段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通过前期调研出的4个反常现象聚焦水量、水质及生态三方面问题,系统开展近年来“几”字弯陕西段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承载演变的调研。路线涉及陕西段3市33区县共计9.02万km2,通过实地走访、原位检测等方式,总结出“几”字弯陕西段生态环境主要难题。深入剖析问题成因,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针对三方面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团队形成的调研方案被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榆林市、延安市、渭南市水务局及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并采纳,有效助力“几”字弯陕西段65个国控断面优良水质占比93.8%,全面消除劣五类断面,实现极端情况消除,整体环境改善。
作品名称:秦家女子裁烟柳:农村妇女传统手工艺现状调查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基于陕西省107个区县的调研
团队成员:韩倩、张瑾、周美君、杨嘉雨、陈宝健、贠嘉琪、侯一彤、李滈荷
指导老师:王明虎、柴康、兰峰
作品简介:团队对陕西手工艺开展调研,发现农村妇女与传统手工艺结合,是解决其就业和促进社会稳定的有效路径。通过调研陕西农村妇女手工艺合作社,团队提出新集体经济背景下,以合作社为载体,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研究思路。通过多层调研,团队总结出陕西目前农村妇女手工艺产业发展中“六优”“五痛”“四难”,并对合作社进行新集体经济改造。即“一体两翼”机制,“一体”是合作社,“两翼”是协会和妇女。在“一体两翼”协会端提出的策略已取得初步成效,助力协会推进“社—企”交互式体验项目落成,建设“一站式”信息平台,创立虚拟合作社;打造“三秦巧娘”社会品牌,推动全省合作社协同发展;协助开展陕西“金凤计划”,使培训机制落到实处。
作品名称:以美育人:倾听来自田野里的呼唤——基于西北地区78区县215所乡村小学美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团队成员:王艺蓉、杨潇彤、张力元、王珈琦、兰锐、穆毅修
指导老师:金雯、许志敏、位娜
作品简介:美育是改善儿童身心健康、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途径。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为加强美育,要把学校美育工作纳入督导评估和考核体系,让“软任务”成为“硬指标”。团队将目光聚焦到美育发展较为薄弱的西北地区,历经三年,走过6000余公里,运用多种调研方法,共计发放问卷15700份,照片近万张。团队提出以“美劳融合”作为突破口,将美育和劳育创新性的结合在一起,整合资源,从劳作活动中提取动作与韵律;积极引导高校艺术团与乡村小学结对帮扶,提升乡村儿童艺术素养的同时也对大学生进行劳育熏陶,实现双向育人。
作品名称:转炉炼钢数字化提质降耗工艺优化系统
团队成员:陈旭坤、乔叶、陈亮、刘佳婷、葛窈、黄英轩、吴聪瑞、康毅
指导老师:孔月萍、赵俊学
作品简介:转炉炼钢生产过程中,冶炼原料的投入配比不合理会导致煤等化石能源消耗加剧,引发二氧化碳过度排放,造成生产成本增加。针对上述问题,利用智能优化算法设计转炉炼钢工艺优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减少能源的不必要消耗,降低生产费用,减轻流程工艺中的碳排放。在保证钢水质量达标的前提下,以投料成本为优化目标调控原辅料的最优投入量;其次将生产成本和钢水的终点含磷量作为联合优化目标,求解吹炼脱磷阶段的最佳投料配比。将设计的配料工艺优化模型开发成应用软件,实现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落地应用。
作品名称:我“19”红色青春调研纪实
参赛成员:权一杭、刘崇斌、李林蔚、杨靖波、谢章毅、王一琳、于浩淼、李雨涵、夏一月、张俪丹
指导教师:王庆军、杨晓丹
作品简介:团队依托中国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研究院“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播”特色研究方向,旨在使红色文化能在青年人心中扎根、融入青年人血脉,创新性提出“小微红色文化”的概念,重点研究了当代青年群体对“小微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情感共鸣及真实需求。2023年实践团多次深入宁陕县江口回族镇进行田野调查,实地走访、线上采访百余位江口村民、青年,深入挖掘19岁牺牲于此的青年烈士、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侄子——毛楚雄的故事,形成了系列成果。实践环节通过联合当地党委、政府召开江口回族镇青年人才座谈会、开发“毛公仔”系列表情包、策划“我19”红色文化特展等具体形式让以毛楚雄为代表的“小微红色文化”真正走进青年人的内心,为面向青年群体特征的江口红色文化创新发展路径提供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