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82205305-6612 邮箱:news@xauat.edu.cn 主办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设为首页
新闻爆料:029-88881234
本网供稿:108133970@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海扬帆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来源:  日期:2005-04-19  浏览次数:

    大学生就业市场寒流暗涌。在各类人才招聘会上以及各网站上挂着的招聘通告栏里,近80%的职位只针对有工作经验者,而求职者中却有60%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有的用人单位旗帜鲜明———“应届生免谈!”应届毕业生到底怎么了?大学生被谁抛弃?本书采自用人单位等大学生招聘一线人员的口述实录,进行大学生就业失败个案点评,力图揭示“我为什么不招应届毕业生”这一社会热点现象的因由……(有删节)

  萧先生,从事过多种职业,现为某信息服务企业的执行总经理。

  招聘会现场

  2000年的春天,我和一个朋友一起做了个社区型的网站,网站很快就获得飞速地发展,于是我们招聘大量人员。

  我们当时主要招的是程序员。我印象很清楚,有个“胖眼镜”———圆乎乎的脸上戴着一副黑边眼镜,上来递简历的时候同时拿了一张光盘,说是他在学校期间做的程序。当时我很窘,因为这里没有配备电脑,所以我没法看他到底做了什么。

  当“胖眼镜”知道我没法当场让他展示才能后很失落。他问我:“听说做网站的工资很高,是吗?”我说:“绝对数值肯定高过你做其他工作的同学,但相对数值可能还低呢!”他很惊讶:“什么意思?”

  我给他细细解释道:“从绝对数值上可以这么跟你说,如果我们录用你的话,按你的学历,试用工资就是2000,转正后2500,表现好的话还会再加薪。而你的同学如果到工厂大概也就每月600元到800元,所以说绝对数值上肯定是高的。但做网站工作基本上没有8小时工作制的,难题解决不了的,加班熬夜或者没周末就是家常便饭,这么一算,工资的相对数值就未必高了。”

  听完这些,“胖眼镜”失落的脸上混入了一种迷茫,之后他就郁闷地挤出了人群。

  到当天招聘会快闭馆前,一个个子不高、白净清瘦的小伙子来到了我面前。

  他叫小邓。他谦逊地问我:“老师,我的学历是中专,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但我觉得我能做你们要求的程序员,可以让我参加你们的考试吗?”

  当时我心里就有感觉,这个学生这么稳重自信,应该有戏。我说:“网站的工作比较辛苦,有这个准备吗?”他说:“动脑子吃苦我不在乎,只要认真能做出结果就值得。”

  我接过简历,随便翻了翻,说:“你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就很好。我们会在三四天后考试,你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希望你能加入我们公司一起工作。”

  小邓笑了,放松地说了声“谢谢老师,我会考好的。”

  我录用的居然没有一个名牌大学的

  招聘会结束后,我们在筛选简历的基础上通知部分应聘者考试。参加的人一半是正规大学本科应届生,也有像大林一样从其他单位跳槽的程序员,当时“胖眼镜”和小邓也都参加了。

  我们连夜看卷子,最后结果大出意料———也许是我们的题型偏难吧,考第一的是小邓,80多分,第二是大林,70多分,大部分都是60分左右,“胖眼镜”只考了50多分。

  这一轮招聘录用的结果下来,让我很有些不甘心———我录用的学生里居然没有一个名牌大学的,甚至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程序员也只有两个,大部分是非专业毕业的大专生。

  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随后新公司运作前半年的忙乱中,这些学生们的表现让我喜忧参半:仅有的两个正规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一个在入职两月后被辞退了,另一个没到一个月就不辞而别。应届大专生也流动更新了几个;非应届生如大林、一个半路出家的美工以及一个到北京闯天下的美工,反倒都工作得很踏实,很顶用。

  让我比较欣慰的是小邓。

  小邓从进公司就被安排在网站核心程序模块的升级开发组里了。开始,在其他一些学生回校办理毕业手续的时间里,他就一本一本地啃技术书籍,等其他学生陆续到位后,小邓已经把公司的网站现有程序摸得很清楚了,甚至熟悉到用户使用中遇到的前台BUG。这是他从一个“勉强”够格参加考试的毕业生,到成为网站合格程序员的第一步。

  这样,我们就安排他先带新任职的几个学生把网站程序运营维护的工作做起来,让他学着做leader,很快,那个组就开始了正常运转。

  这之后,小邓把自己看的工具书、开发手册也全换成了英文原版,强制提高自己的英文适应能力。在我离开那个公司后半年,小邓也离开了,他是在顺利通过了严格考试后,加入了某知名跨国移动通讯设备厂商的国内开发部门。

  这个公司录用员工标准是很苛刻的,虽然通过了考试,但部门、组里的同事,绝大多数是硕士、博士。这让小邓感觉压力很大。当时我们一起吃饭时,他曾说有一段时间自卑地想退职———因为每当说出自己学校名字时,他都感觉莫大的压力。我告诉他:“他们虽然上学多,但现在从工作角度上,你们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说到底,起决定因素的是你的工作表现。”

  半年后,小邓兴奋地告诉我,他连续两次被评为部门先进,更有猎头公司给他打电话。现在小邓已经是开发组的小leader了,而且正在业余修习MBA课程。

  可以说这一轮招聘中我们用的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从他们的成长过程我归纳出应届生能不能带出来的关键是:踏实、耐心、努力,这些素质是否具备。即使不是某些方面的天才,靠着踏实的积累,最终也能凭经验获得自己的空间。

  她的成长是所有同龄人的榜样

  自那家网站公司出来,我到了另一家网站做经理。在这次我挑选人的时候,就有了一些经验了。

  我给这家公司的用人标准,其中一部分是:尽量用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生一般不录用;本科生比专科生工资差超过500元的,用专科生。事实证明,效果比前一次好了很多,公司的人员淘汰、流动性降低了不少。

  比如从小芳的表现中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很明显就能看出那些高学历的毕业生的症结之所在了。小芳是公司一个美工的老乡,到公司来玩的时候,得知公司当时正缺一个前台,就毛遂自荐地过来了。后来发现,工作中小芳是非常尽职尽责的。小芳来后,原先前台无人接待、电话转接错人、办公用品供应不及时这些问题再没出现,她一有空闲还主动热情地帮公司同事做一些分外的琐碎杂活。后来,小芳在工作中还有意多接触文学类的编辑工作,和那些编辑们学一些网络文字的辨别、版面气氛的控制、调动等工作经验和技巧。

  几个月后,在公司又招募了一个前台后,她就顺利地转成公司财务助理并做女性BBS的兼职编辑。一步一个脚印,小芳从兼职编辑做到专职编辑。同时,她还完成了自己自学考试的大专、专升本的学历跳跃。

  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人员规模也在膨胀,熟练的老员工都因对业务的熟悉而开始成批地成为业务组长、部门经理,小芳是里面最突出的。在成为市场经理一年后,因为完成业务指标优秀,小芳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业务总监。

  他提出的价码是税后12000

  其实,我曾寄厚望予高学历毕业生。这里说两个小华,一个是本姓华,一个是名字里有个华字,姑且就都叫他小华。

  姓华的小华,是清华的计算机专业硕士生。我和他面谈,因为他在技术水平方面没有问题,人品诚实方面也感觉够格,主要的焦点在收入上。他提出的价码是税后12000,而我这边能给的价码是税前8000。

  后来,在我的说服下,小华答应了进入本公司。前期他做得非常好,在迅速熟悉了公司的技术平台系统和各产品线的需求、发展规划后,他总结出公司的一些症结,并提出改进的方案。公司批准了他的计划并予以各方面支持。

  在项目进行了两个月后,因为一些专业原因,加上部门衔接上的疏漏,造成市场推广工作中的一次重大失误,导致大量的用户投诉,并最终带来业务主管机关的处罚———停止新业务申报半年、停业整顿一个月等等。

  但这时,小华要求辞职,理由是他还是觉得应该去做自己的软件公司。我努力加以挽留,但还是被他拒绝。

  在叹息他的心理不够稳重成熟之后,我知道留人不留心的后果,只好批准了离职手续。据说,离职后半年多,他一直在家联系创业的事情,但始终没什么进展,到后来就再没他的消息了。

  给他邮箱发一个上市大集团面试通知

  名字里带个“华”字的小华,说起来我一直很后悔录用他。

  那时小华刚从上海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大概是我催行政找人给他们带来了错觉,加上小华面试时带的微软、国家认证等一大堆资格证书太唬人的缘故,行政给小华定的工资偏高,这给日后带来了隐患。

  小华进公司后,在市场工作方面组织的几次活动效果一般。这有他个人经验上的问题,也有市场环境的问题,我倒没怎么在意。但公司内部的几次活动和他日常的做风,实在让我头痛。

  公司内部的活动,小华也是按市场活动的模式来组织的,但参加对象和活动目的是不同的,在成本控制、活动形式等方面就经常和小芳那边产生冲突。原因是他把这些活动都当成展现他个人才华的舞台。加上他的工资要比别人高一些,日常生活也以“贵族品位”为标准:工作第一个月就要买手机,而且不看3000元以下的机型;嘲笑大部分新员工积蓄小半年工资后使用的一两千左右的机型,说那些只配叫通话器。这样,造成了他和大部分男同事难以融合,抵触情绪已经蔓延到工作当中。

  于是,我只好暗中请个朋友帮忙,给小华的邮箱发了一个上市大集团市场部门招聘的面试通知,我相信擅长面试而又向往“体面生活”的他一定会自动离开的。果然,一周后小华向行政提出辞职,我连辞退补偿费都省了。

  采访后记:

  为什么高学历的毕业生反而不如低学历的容易找到工作,这个疑问从萧总的讲述里起码得到了一大部分的解答。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态度问题。

  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一般成功欲望很强,其中就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无根据地给自己定位,不肯改变自己的就业取向,不肯降低自己的身价。所以我希望这样一些案例能警醒大家,振聋发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闻者足戒。

  作者:宋三弦等

  重庆出版社出版

  2005年4月第一版

(编辑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