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82205305-6612 邮箱:news@xauat.edu.cn 主办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设为首页
新闻爆料:029-88881234
本网供稿:108133970@qq.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视点
 

有没有一个名字,是你的整个世界

来源:  日期:2017-09-12  浏览次数:

走进图书馆或者路过书店,哪怕是偶遇街边的书摊,我都会找《看见》,我固执地觉得有它才有书屋。这本家里学校各有一本的书,我一年看两遍,但我总觉得自己做不好。

手机里没有视频软件,唯一的视频是《穹顶之下》,当我靠着十几kb/s的速度在夜里三点把视频下载下来的时候,我也没想到,即使手机内存一次次告罄,这三年我也从来没有萌生删掉它的想法。在学府城九栋四楼的楼梯口,我听见《穹顶之下》的配乐,就会走过去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和他们看完这部自己看过很多次的片子。

暑期里很多计划都没有坚持下来,但我还是会每天看一篇她的博客,一篇篇从网上复制粘贴到Word,拿到打印店印成铅字装订带回家的文稿。她06年因为两会开了博客,然后停在14年。

06年她30岁,我在那篇关于家暴的博客下写:现在是2017年,我在大学的通识课上学过《反家庭暴力法》。我用这样的方式想告诉她中国会越变越好,就像她在书里说的,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

她采访和写过很多孩子,《双城的创伤》里集体自杀的小学生,因为家暴所以母亲杀死了父亲而聚集在一起的孤儿,因为这个时代而不能理解父亲的职业本该有的尊严的孩子。

柴静做的两件事情让人不能也不敢忘,一是03年走进非典病房,告诉我们信息公开的重要性,二是15年拍摄《穹顶之下》,告诉我们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我们怎么办。而她做这两件事的原因是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出生和出生后就要接受肿瘤手术的孩子。

03年她想如果自己将来有个孩子问她非典的时候你在干嘛?她说你妈看电视呢,实在说不出口,所以她穿着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病房。15年的时候《穹顶之下》一夜之间在各大网站下架,她说她做这件事情就是为了回答将来她女儿可能会问她的问题。

“不要等到孩子长大”,柴静在一篇博客里这样说。

我也看过《用我一辈子去忘记》,依旧是她,穿着高领的黑毛衣白色裙子讲在《夜色温柔》的故事。淘宝上买来的光盘里是当年的一些听众保存的音频,我把它们存在手机里,那个时候她还习惯文艺的说这是一个流沙般的世界,后来她已经开始蹲下来去观察这些沙的源头、湿度和要去的方向。

所谓的固执也就是,在英语老师说柴静写过一本叫做《看见》的书的时候,在房建老师说他很佩服柴静从一个常人的角度把雾霾讲给大家听的时候,在数据库老师教学PPT上出现柴静的时候,在我第一眼看见经济学老师觉得她和柴静气质很像的时候,我觉得勒脚、Access、需求供给也变得有意思。

我也就是这么固执的喜欢着她,一个76年出生在临汾,从湖南广播电视台到中央电视台,从电台节目到时政节目,从央视辞职现在不知近况的她。哪怕广院的优秀校友没有她,《穹顶之下》一出褒贬不一,美国生女的新闻依旧有人跟帖,纪录片里有我能看得出的瑕疵。我都还是喜欢她,从书中和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她。

她采访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情,年近三十岁的时候,开始思考政治和我有着什么关系?教育是用来干什么的?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人与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我是在认识她之后开始理解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选择,但政治在每个人身上。

我会认认真真的参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的投票,在九寨沟地震“逆行者”新闻出现的时候我会在意那个普通人的身份,在车站哥哥性侵家中“养女”的漫骂声中我会想她们的收养是否合法,在慰安妇数字一减再减的时候我希望不要再消费苦难。还好,在我还没有能力做的时候,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同我所想,做了我想做的。我希望在家照顾女儿的她也有这样的感受。

上一次我看到她的消息是几个月前,娱记拍到她和丈夫去电影院。她今年41岁,我不知道今生能不能见到她。

(撰文:王蜀周秦 编辑:胡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