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建大 > 正文

【媒体建大】《陕西日报》:“盐湖提锂”在“无人区”遍地开花——一个高校创新团队的成果转化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 2022-06-29 作者:来源: 点击:

《陕西日报》2022年6月29日 第08版

凭借“盐湖提锂”技术,王磊教授团队站在了锂行业的“风口”。

短短5年时间,该团队孵化的企业——西安金藏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藏膜)解决了从盐湖卤水中提取贵金属的关键技术问题,在青海省冷湖、柴旦、格尔木等地建成多个碳酸锂生产线,使锂的提取成本大幅降低,减少了我国对锂资源进口的依赖。

核心技术的价值也在市场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17年成立时注册资金只有2000万元的金藏膜,目前市场估值达到30亿元,预计今年底将达到80亿元。

在王磊看来,支撑团队站在“风口”的是一个以膜分离共性技术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膜分离共性技术为支撑,我们努力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路径,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走出了一条高校团队不依赖国家资金,以产业反哺科研,从国家需求自发立项的科技创新之路!”王磊说。

路径

融通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

王磊拥有多重身份——陕西省膜分离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安金藏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些身份的共同使命是以膜分离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

膜分离是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种高效新型分离过滤技术,不仅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等功能,还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特征,广泛应用于环保、化工、医疗、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我国膜分离技术起步较晚。2002年,王磊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依托高校优势学科,组建了膜分离技术创新团队。团队组建伊始,就坚持不把论文发表、专利申报作为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而是尽可能地把专利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解决行业实际需求。

2012年,团队成果在苏州转化,成立了两家分别从事节能环保和医疗器械方面业务的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高校科研团队的成果转化展示出了巨大的潜能。

2017年,在陕西省科技厅的支持下,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成立。“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以陕西省膜分离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产业创新中心等为研发平台,是一个研究与转化双轨并行机制下的综合研发机构,主要围绕膜分离科学和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产业化提供共性技术支撑。”王磊介绍。

在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的基础上,以加快膜材料、膜产品加工及膜分离技术成果转化为目的的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王磊代表团队控股。“这是高校科研团队成果转化模式的一个探索。我们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建立研究院,以团队作为主体成立独立法人的公司。这个公司类似科技孵化器的功能,它参股、控股孵化企业,最后再实现对科研的反哺。”王磊介绍,“科技成果的高效转移和转化,要有明晰的知识产权、出资主体以及利益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每一个环节的积极性,把钱、精力花在刀刃上。因此,我们在膜分离领域打造了这样一个‘联合研发平台+专业孵化器+种子天使基金’的产学研模式。”

这种模式使得“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资本运营”紧密衔接,把成果转化推上了快速通道。截至目前,团队已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器械3大领域孵化了10余家科技企业,获得专利40余项,其中30余项已成功转化并实现了产业化。

项目

从国家需求中来

“盐湖提锂”正是“联合研发平台+专业孵化器+种子天使基金”的产学研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2016年,我国发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中,锂被列入“国家战略性矿产”目录。锂从何而来?全球70%以上的锂都提取自富含矿物质的盐湖。由于提取难度大,我国锂资源高度依赖进口。

我国锂资源储量大,但大都分布在青藏高原,是“盐湖提锂”的“无人区”。“这里的盐湖中锂离子含量仅为每升0.06克,为全球最低,且资源禀赋差,提取难度极大。”王磊介绍。

“坚持‘四个面向’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我们掌握的技术和长期以来在成果转化中的实践,是我们挑战‘无人区’的底气!”王磊说。

王磊所说的技术正是团队自主研发的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固相离子束缚材料。这种新材料能制作成薄膜,就像一层滤网,在提锂过程中,将锂离子吸附在滤网上,过滤其余杂质。

这项技术在水处理中已经得到成功应用。2016年,王磊团队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在宁夏、甘肃等地广泛应用于市政和工业水处理,产值达到数亿元。

“净化污水,是去除矿物质污染物,保留水资源。那么,反过来不就能从水中提取贵金属吗?”王磊介绍,这就是固相离子束缚材料用于锂提取的思路起点。同时,这一思路也可以用来提取和利用青海地区富含的钾资源。

瞄准贵稀资源回收,2017年7月,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孵化企业金藏膜注册成立。2017年9月,王磊带领团队在冷湖建设第一个中试站。同年12月,中试生产线顺利投产。较之于传统的方法,该技术使碳酸锂的提取成本降低一半以上。其经济性、环保性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一旦变成了市场紧俏的产品,成果转化中最让人犯难的资金也就不再是难题。

2017年12月,当第一批一公斤的碳酸锂提取出来后,投资机构和寻求合作的单位纷至沓来,金藏膜顺利融资得以扩大生产。“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力量!”王磊感慨地说。

此后,该团队借助自主研发的固相离子束缚技术,秉持“一湖一材料,一湖一工艺”的思路,研发出“高效吸附+解吸+沉锂”分布式绿色卤水提锂极简工艺,通过对盐湖卤水的吸附、解吸,获得适合新能源汽车电池使用的沉锂溶液,进而得到相关产品。

目前,团队在青海冷湖建设的一期年产5000吨碳酸锂生产线,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2021年,团队又在青海柴旦、格尔木等地分别建设了年产5000吨碳酸锂生产基站及年产2000吨碳酸锂“基站群”。这些生产线正在为国家输送着宝贵的锂资源。

人才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成长

“‘盐湖提锂’的成功,是我们反复探索和实践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印证。”在王磊看来,以往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理论验证、中试、资金、市场化等都相对独立,需要来回协调,不确定性高,不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市场化失败。这也是由创新链向产业链转化最困难的症结。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才从哪儿来,如何充分调动起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多年来,王磊带领团队探索实践的“联合研发平台+专业孵化器+种子天使基金”的模式,正是为了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使不管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人还是成果转化的人都各尽其能。在该模式的支撑下,该团队实现了基础研究、技术转化的良性发展。

虽然不以发论文为最终目的,但是该团队每年都有高水平论文发表。近年来,团队在《自然通讯》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70余篇高水平论文,出版《水处理膜污染结构参数与微观作用评价方法》等7部著作。

着眼于研发国家、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迅速成长。所孵化的企业既是生产基地,也是实践基地,更是深度研发基地。在这一链条上,团队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近200名,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管理等完备的人才体系。瞄准打造国家乃至世界级膜分离技术高地,该团队还将培养、吸引、凝聚更多该领域的创新人才。

6月21日,记者了解到,由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设立的陕西膜技术国际科创产业园将落户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该产业园以当前膜材料科学和膜分离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和重大共性技术难点为重点,面向环境保护、废弃物有价资源回收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并为产业化、工程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打造陕西膜分离技术的研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面向未来,我们将紧密结合世界高分子膜材料发展趋势,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产业合作,建立一批产学研创新基地,用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王磊表示。 (本报记者 张梅)

来源:《陕西日报》2022年6月29日

原文链接: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206/29/content_786490.html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