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22日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民族危难之际浴火重生的鲜明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更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铭记,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核心价值引领和历史实践范本。
第一,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核心精神纽带。爱国主义源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近代以来,面对强敌入侵,各族人民挺身而出、奋勇抗争,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意识。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空前觉醒,民族之间的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发出“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呐喊,广泛投身于伟大抗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显著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层面加深了对“中华民族”整体概念的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重要的认知基础。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积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民族交往中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厚植爱国情感和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强大合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传承“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撑起精神脊梁。民族气节是指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在外敌压迫乃至生死抉择的面前,绝不畏惧和屈服的崇高品质。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血雨腥风的残酷暴行,全国各族人民大义凛然、毫不畏惧、绝不屈服,他们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誓死捍卫民族尊严,用生命将“不屈”二字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例如,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和弹尽粮绝的艰难处境中,坚持与日军孤身作战五昼夜,直至壮烈牺牲。在听到劝降的声音后,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生动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力量。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将日军引上狼牙山顶峰。面对日军逼迫的绝境,他们毅然砸毁枪支,纵身跳下悬崖,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日英雄赵一曼在与日军作战中因伤被俘。面对日军的严刑拷打,她始终坚贞不屈,即使受尽酷刑,也不出卖民族利益,最终英勇就义,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宁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高尚气节。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全国各族人民明白,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复兴从来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经过生死考验淬炼而成的民族正气、骨气和胆气。必须认识到,只有铸就坚不可摧的民族风骨,才能支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从而凝聚成为团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第三,赓续“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精神伟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攻势,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与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1942年5月,面对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为掩护部队,主动请缨负责断后。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与日军展开殊死拼杀,最终倒在战火前线。国民党将领张自忠始终坚持抗日立场,多次与日军展开血战。枣宜会战中,面对强大的敌人,他率领部队顽强抵抗,身负重伤仍坚守阵地,最终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赓续这种英雄气概,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勇于面对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积极发扬“不畏难、不退缩”的斗争精神,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将这份英雄气概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
第四,坚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壮大精神底气。必胜信念不是主观层面上的盲目乐观与空想,而是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始终保持战胜敌人的强大信心和革命意志。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落后的农业国同强大的工业国之间的较量。但是,战争从来都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简单角逐,更是国家意志和人民精神的深度较量。在经济落后、武器匮乏的艰苦条件下,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坚强的韧性,始终保持矢志不渝的历史定力和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这种定力与信念支撑着中国人民展开了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从未妥协退缩,让原本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展现出远超预期的战斗力,更让原本分散的各族人民凝聚成“共同御敌”的共同体,从而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积极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突破简单利益联结的局限性,坚定“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只有树立起“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才能提高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这种理念上升为各民族的共同行动时,便会形成坚不可摧的集体力量,为维护民族利益、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实保障。(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xiancn.com/newxawb/pc/html/202509/22/content_299929.html
编辑:肖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