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召开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强调
高水平大学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
本报杭州11月27日讯(记者 黄蔚)11月26日至27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在杭州召开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会议以“加深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要性和基本规律的认识,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路子”为主题,总结交流了高水平大学服务地方发展工作的思路、经验和做法。会议提出,各高校要深刻认识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坚持“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思想,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切实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迈上新的台阶,努力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科学技术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了解,近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我国集中力量加强了重点学科、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推动一批大学迈上新的台阶,并且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全国有61.7%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5.3%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在高校,其中直属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占到了全国高校的90%。“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300多亿元,其中有50%来自于与企业单位合作研发项目的经费,承担的各类课题有61.9万余项,其中直属高校的科研经费占到了全国高校的55%。近年来,我国高校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掌握了一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高校研究人员占全部研究队伍的90%,占有80%的研究成果,社科基地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为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周济在讲话中指出,高水平大学建设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他指出,高水平大学要做到“顶天”、“立地”,既要能够站在关系国计民生全局的重大课题前沿,解决问题,作出回答,直接服务国家目标,又要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造福人民群众;既要能站在学术的巅峰,在世界科学知识宝库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又要能真正贴近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回答和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碰到和提出的问题。各高校要牢固树立立足地方、依靠地方、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意识,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和办学目标的追求,克服忽视成果转化、忽视服务地方的思想倾向,把高校中蕴藏的巨大的知识、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不断转化为国家的利益、社会的财富、人民的实惠,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谋利。
周济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为高校提供了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高校要全面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抓住参与行业和区域创新的机遇,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中去,为解决“三农”问题、为地方的支柱产业和众多企业的技术进步作出贡献。要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加强技术中介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培养为当地服务的人才,确保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人才支撑,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谋和咨询。
在介绍科技工作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路和部署之后,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指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实现国家科技发展目标,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由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主持。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出席会议并致词。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在会上分别介绍了学校与地方合作,开展社会服务的情况和经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2所教育部直属院校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8日第1版
(编辑: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