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大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媒体建大 > 正文

《学习时报》西安建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阳:从三个维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25-07-31 作者:来源: 点击:

《 学习时报 》( 2025年07月30日 第 04 版 )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近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思政课的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不断增强,思政课在时代新人培育的作用力得到进一步彰显,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面向新的历史征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之举。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从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的角度,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着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解决好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掣肘,守正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各学段思政课建设水平得到协同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得到充分彰显。

持续完善一体化课程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举措。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构建从小学基础道德培育到大学使命担当塑造的进阶式课程目标体系,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螺旋上升、有机衔接,既能够更好地打破学段壁垒,避免课程内容设置重复,又能更好地形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的完整培养链条。

一是明确课程目标的进阶性。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应依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设定既相互衔接又层层递进的课程目标。从小学的基础道德观念培育,到中学的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培养,再到大学的使命担当塑造,各学段目标逐步深化,引导学生在不同阶段实现思想政治素养的跃升,形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从个人品德到社会担当的完整进阶链条。

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的衔接性。要坚持系统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完善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的整合,打破学段壁垒,避免简单重复,实现螺旋式上升。按照从生活常识到社会现象、从国家制度到国际形势、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探究的逻辑顺序,合理安排各学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深入学习中构建起完整、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

三是推进课程实施的协同性。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研讨机制,促进不同学段教师交流互鉴,实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教育主管部门和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统筹指导,能更好地为一线教学实践提供明确指引。同时,鼓励学校间开展合作,通过联合教研、资源共享等方式,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共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不断丰富一体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关键。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是坚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生动体现,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时代价值。要善于将抽象理论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具象情境,推动思政课教学从“单向灌输”到“互动共鸣”。

一是用好案例教学法,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选取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的案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通过案例研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案例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价值,提升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是善用实践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设计贴合各学段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能打破课堂局限,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思政课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三是探索数智教学法,拓展教学的时空维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活力。要利用人工智能等手段助力学情调研,不断丰富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线上教学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善用虚拟仿真、在线互动等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拓展思政课堂的载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互动性,为学生营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环境,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深入挖掘一体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加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一体化开发运用,充分释放“大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能,是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增强思政引领力的必然要求。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转化为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多元协同中落地见效。

一是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精神,是宝贵的思政教育财富。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研究等活动,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使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坚定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拓展育人空间。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服务。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代表走进校园讲思政课,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参观调研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现状,增强社会认知与责任感。社会资源的引入,能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宽育人渠道,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三是开发数字资源,打造线上思政阵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资源已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互动课件、在线测验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互动性和吸引力;建设、建好智慧校园,用数字技术挖掘校园育人元素,推广“思政小课堂+校园大课堂”模式,走内涵发展之路。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增强信息辨别能力,打造清朗的网络思政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与覆盖面。

(作者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原文链接:https://paper.studytimes.cn/app_cntheory/2025-07/30/content_9953181.html

编辑:李孟洁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