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我校2005届毕业生第一次就业洽谈会的特点与启示

发布时间: 2004-12-03 作者:来源: 点击:

11月25-26日召开的我校2005届毕业生第一次就业洽谈会,在全校上下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据就业办最新的统计数字,在我校4809名毕业生中,已有633名本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9.7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有154名专科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占专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5.4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另有一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就业意向。

纵观本届洽谈会,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洽谈会召开前期,校党委书记高明章、校长徐德龙等校领导专门听取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汇报,并对如何座好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做了明确指示。洽谈会召开期间,校党委书记高明章亲临现场看望代表,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

各院系主管学生就业工作的副书记和毕业班辅导员,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客观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并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咨询。

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洽谈会各项工作。教务处及时调整了学生的课程安排,并腾出南阶教室供洽谈会使用;图书馆、体育系不仅保证了洽谈会场地需要,而且主动派人帮助维持会场秩序;另外,校办、公安处、后勤服务中心、宣传部、国资处、华清学院、财务处、团委等单位,按照学校统一安排,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为洽谈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保障。

2、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主动走访用人单位。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为巩固和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办发出1100多份邀请函,并利用电话、传真等方式,逐一落实参会的用人单位。并派出6路工作人员,主动走访了近百家用人单位,邀请他们参加我校洽谈会,从而是参会单位数超过了往届,收到了良好效果。

3、洽谈会会务工作细致、周到、有序。为了保证洽谈会的顺利召开,学校抽调了专门人员成立了会议筹备组,并下设六个小组,分别负责洽谈会的各项会务工作。

4、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良好的信息“桥梁”。今年10月,在我校信息网络中心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就业办开通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并配备专人,认真做好就业信息网的大量日常维护工作。就业信息网的开通,既加快了就业信息的传递速度,拓宽了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渠道,同时也强化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据统计,就业网自开通1个月来,发布了246家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网络日平均点击次数达4500次。洽谈会召开前夕,就业办还专门将参会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和单位介绍发布在网上,方便毕业生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就是通过就业信息网了解了学校的学科优势、专业设置等而首次来我校参加洽谈会的。

5、洽谈会于毕业生跟踪调查相结合。为给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提供第一手资料,学生处充分利用本次洽谈会,专门制作了《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发放给参加会议的230多家用人单位,收集这些单位及其往届毕业生对我校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以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

6、继续组织低年级学生参加洽谈会。为了充分利用本次洽谈会,促进低年级学生及早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促使他们按照社会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塑造自我,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处组织了2000多名低年级学生有序地参加了本次洽谈会,并有意识地安排了200多名低年级学生参与洽谈会的各项服务工作,使低年级同学感触深刻,收效明显。这也是进一步深化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重心下移的重要举措。

对洽谈会情况的初步分析

从本次洽谈会及近一段时期毕业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2005届毕业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矛盾:

1、毕业生人数增长快速,就业工作难度加大。由于近年来高等院校连续扩招,全国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2001年全国各类毕业生人数仅108万,2005年达到了350万,增长幅达224%;我校毕业生人数也由2001年的1570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4809人,增幅达206%。然而,四年来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虽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毕业生人数的增速,增长较为缓慢,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稀缺性”下降,结构性矛盾冲突,就业竞争加剧。

2、用人单位需求岗位重心“下移“,部分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从洽谈会上已签约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毕业生工作岗位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由技术型岗位转向生产技术型,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工作已成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主要使用意向。然而,有的毕业生只想到中心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事科研、设计等工作,从而出现盲目“扎堆”、相互攀比的情况;有的毕业生在洽谈会上挑挑拣拣、犹豫不决,或抱着“边走边看、边走边挑”的态度等待观望,从而失去了好的机遇。

3、用人单位要求不断提高,而部分毕业生“硬件”条件欠缺,自身素质不强,限制了其正常就业。从本次就业洽谈会来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单位不仅看学生专业素质,还要看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比如是否是党员、干部、三好学生,是否有进取心,环境适应能力等。例如,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要求应聘者是党员、学生干部,且外语通过国家六级。尽管该公司对我校某专业毕业生需量达6人,而该专业完全具备条件者甚少。

4、签约率与需求量不完全成正比。首先,各学历层次之间不平衡。洽谈会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本科生的需求为3820人,签约人数为633人,占本科生需求量的16.13%;专科生的需求量为162人,签约人数为153人,占需求总量的94.44%。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本科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因此等待观望;而专科生由于紧迫感强,签约较为主动积极。其次,各专业之间差异较大,如,城市规划专业需求人数为210人,但目前尚无人签约。材料物理需求数量不大,仅为20人,目前签约率已达29.82%,文科类专业及新办专业因需求量小,签约率也很低,均为超过5%。

本次洽谈会的启示

1、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企业的宣传工作。今年洽谈会召开前夕,共有20多家用人单位专门召开了企业宣传推介会,这些宣传活动加深了毕业生对企业的认识,增强了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例如,本次洽谈会前,山东莱芜钢铁集团公司在我校召开了大规模的企业介绍会,从而使43名毕业生与其签订了就业协议,教去年增加了5倍。

2、学校就业洽谈会正在由以签约为主向以洽谈、信息交流为主转化。目前,随着就业市场及毕业生就业观念、择业行为的变化,毕业生在签约就业单位、决定其终身职业选择时更加理性和慎重,通常需要通过多次洽谈、反复考虑比较后才能够下决心。同时,用人单位为选择到更优秀的人才,也在不断地拓宽选择面,要通过多次面试、考核来决定录用人选。因此,本次洽谈会虽然仅有20%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但更多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进行了信息交流或达成了意向,洽谈会成为他们相互了解的开始,也为供需双方“双向选择”、相互考核搭建了平台。

3、注重校企合作和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收效显著。近几年,由于我校注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主动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使我校建立了一批符合我校专业特色的“就业基地”,这对保持和提高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首钢总公司由于与我校签订了就业基地协议,因而今年增加了招收我校毕业生的数量。然而,随着我校毕业生层次和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有市场明显不足,且结构有待改善。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培育和建立新的就业基地,完善多层次、多类型、多行业的有形市场,加快建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无形市场,以确保毕业生及时、顺利、充分地就业。

4、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今年就业洽谈会上,有的毕业生择业心理及资料准备较为充分,因而在洽谈工程中游刃有余;而有的毕业生准备不充分,匆忙上阵,丧失了一些好机会。这表明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准确定位,并督促其及早做好求职准备。

相关链接:

(供稿:学生就业办公室 整理编辑:张强)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