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组织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都会得到党团组织的及时帮助和指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马俊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万多名大学生中,许多人都有着和马俊相同的感受。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不断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注重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将团小组建在学生宿舍,将党小组和党支部建在学生班级,从而使党团组织的工作触角延伸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出了一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路子。该校党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学生党员比例已达到18.2%。
团组织进学生社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针对共青团组织贴近学生、富有活力的特点,于2000年就推行“团支部建在公寓,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大学生社区团建工作新模式。学校以学生宿舍为单位建立团小组,位置相邻的四五个宿舍组成团支部,各个楼层建立团总支,吸纳专任教师、学生骨干担任团干部,将团组织工作触角延伸到了学生社区的每个空间。
为了便于社区团组织开展工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每个公寓楼提供了专门的党团活动室、小型阅览室,在公寓楼内建立了橱窗、板报等设施,作为各支部交流工作的阵地,实现了“层层有支部、楼楼有总支、活动有阵地”的共青团组织活动形式。
走进学生社区的团组织不仅通过“我爱我家”文明宿舍建设、主题团日、“马列自学小组”、文化读书、科技兴趣、文体对抗比赛、学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了高雅清新、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区文化氛围,还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功能,由团组织牵头在学生社区成立了大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伙食管理委员会、图书管理委员会、社区学生自我管理服务队等,并设立了社区便民窗口、学生权益信箱等,这些举措不但使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成为学生社区文化的主旋律,也大大增强了党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得大批青年学生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党支部建在班级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西安电子科大各学院学生人数显著增加,有的学院学生数甚至在3000人以上。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学校党委认为,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必须下移工作重心,充分依靠基层党委,将党支部建在学生班级,发挥它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校根据学生党员的分布情况,在新生中成立党小组,新生部成立党支部,本科低年级党支部建在年级,高年级和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学校党委副书记龙建成说:“坚持支部建在班上,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党员的成长,也有利于党支部发挥作用。”
学校十分重视选配好学生党支部书记。本科生党支部书记一般由辅导员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和党小组组长一般由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党员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全由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党员担任。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学生党员要有一年以上的党龄。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帮助他们提高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党委在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上坚持以评促建,从支部建设、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育和管理、党员发展等五个方面开展学生党支部民主评估,保证了学生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截至2004年6月底,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有大学生党支部85个,党小组243个,做到了本科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多半学生班设置了党支部或党小组,三、四年级班班设置了党小组或党支部,研究生班班设置党支部。
创新评价引导机制西安电子科大从1998年开始,先后建立了以学院分党委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考核对象的“院(部)级学生工作模块化考核评估奖励机制”、以学生个体综合素质为测评对象的“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奖励机制”,使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导向激励作用。
在“院(部)级学生工作模块化考核评估奖励机制”中,学校从“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班级建设与学风建设工作”等五个方面考核基层党委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对每一方面(模块)进行细化和量化,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考核程序和评估办法,并把考核评估结果与基层党委的学生工作经费、主管领导的岗位业绩挂钩。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奖励机制”中,学校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从“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素质”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测评内容以学生的学业状况为基础,重点考察其在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推优入党、评定奖学金的主要依据,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成才的主体意识。
党团组织延伸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不仅增强了党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在维护校园稳定、优化校风学风中切实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尤其大学生全面素质模块化评价奖励机制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评价学生的个体素质,从多个方面肯定学生,引导激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视思想政治修养和个性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整理编辑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