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思想道德建设应着眼于大学生实际

发布时间: 2004-12-04 作者:来源: 点击:

一个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最根本的素质,也影响其内在核心竞争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大局,关系到民族复兴的大局,关系到小康社会建设的大局。进入21世纪的中国,政治环境良好,各个学科之间的分工更加综合和细化。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和创新,把培养人才的工作做得更富有特色、更符合时代的特点。

着眼于大学生思想实际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与学校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校园文化的熏陶紧密关联。要使当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就要使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要真信;懂得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真懂。要解决信和真信、懂和真懂的第一个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懂学生,要懂学生的思想实际。教育者不懂被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无异于盲人摸大象。不管你讲得多么起劲,无论书本上写得多重要,如果在不懂学生思想实际的前提下“高谈阔论”,没讲他之所想,没言他之所思,那只能是你讲你的我想我的。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在主流上、整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盼望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在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也同样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同时,由于广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较理想化,加之外界的多种诱惑,学生的内心世界将更加复杂多变,社会上个别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由于权力失控、行为失范所导致的腐败现象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高校的教育或教育工作者,重视教材,这没有错,但往往忽视学教材的人。高校加强“两课”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建立起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两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但是目前一些思想教育和公共理论课有关的教材内容陈旧,没有充实和丰富相关的内容,存在内容重复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问题。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只有紧跟形势,适应变化,贴近大学生思想需求,贴近多元思想的实际,才能使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所以,要在推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的主流思想和行为,客观评价社会负面现象以及各种社会思潮。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经济、道德现象,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着眼于大学生生活实际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格局,他们生活的方式,追求的风格,课余生活的兴奋点究竟在哪儿,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应掌握和了解的。

无疑,高校后勤社会化、弹性学分制及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催生和催化着大学生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社区、学生社团组织和互联网络,构成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共享空间,造就了新的大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个新的生活实际,打破了原有以固定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群体组织形式,也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尽管跨年级、跨院系的学生生活在同一社区,或者聚集在同一个社团,但他们是重新组合在一起的,并有着松散型的联系。

学生生活环境在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依靠相应的组织机构为纽带来凝聚广大学生。比如,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适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文化、体育和学术活动,举办文学、书法等艺术类讨论,举行演讲、辩论比赛和知识竞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养成。同时,学校的党群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管理、指导和支持,使各级各类学生在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锻炼能力。

网络作为日益发达的第四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渠道。由于价值观念和个人趣味格调不同,各类信息都会反映在网络上。有的网络经营商由于受市场利益的驱动,迎合一些低级趣味,在色情、暴力等内容上“打擦边球”,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网络管理、监控部门依靠技术手段,对各类不良信息进行技术过滤,使网络处于可控状态下,从而使广大学生能够享用“绿色网络”。

着眼于大学生情感实际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人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精力充沛、情感丰富、追求上进,但同时,也是一个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较为薄弱的一个特殊群体。

当然,这与他们的成长背景有关。由于当代大学生大都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正是我国进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社会的物质财富丰厚的阶段,这批学生没有经历多少生活磨练,普遍存在缺乏挫折教育,心理素质较弱等现象。个别家庭由于在教育子女的观念、教育方式上存在误区,造成个别学生心理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也不乏其人。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加强对青年人情感实际的研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随着大学生自立、自强、自爱、自重等意识的不断增强,思想道德建设更要讲求方式和方法。大学生只有从被动灌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感悟,通过理性的思考沉淀、提炼,才能达到入情入理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当航天英雄杨利伟与高校大学生见面时,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溢于言表。在重庆高校开展的“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系列活动,从摄影展《我的父亲母亲》开始,平时极少谈及父母恩情的青年学子们在一幅幅作品前流连忘返。大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再如,重庆市红十字会多次在大学校园内宣传骨髓捐献知识,并向大学生们介绍一些白血病人及家庭承受的痛苦。几个月后,重庆高校出现了世界最大的志愿者捐献骨髓的群体。这些现象都生动地说明,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情感世界十分丰富的群体,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间冷暖。

加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道德建设要紧紧围绕“两课”建设而推动,要在新“三进”工作的指引下,充分关注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完善,着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个性成长和发挥的教育环境和空间,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进行独立批判的能力,这才抓住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也才最终体现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归宿。

(作者: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张国林 编辑整理 张强)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