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反映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信念,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大学理念也是大学为自己竖起的一面旗帜,确定着大学的使命和发展目标,引导着大学前进的方向。而教学则是大学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大学理念必须坚守和浸润的阵地。在我们纷纷寻绎大学理念之要旨的今天,将大学理念和
大学教学二者联系起来讨论,对于促进大学更好地承担培养人才的重责,有着不可轻视的意义。
大学理念始终探究和指导着大学的人才培养
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本质特征、存在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也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它旨在回答“大学应该是什么”、“大学应该如何办”等问题。根据所追问主题的不同,我们大致可从哲学层面和操作层面来认识大学理念。
从哲学层面来看,大学理念旨在揭示大学的内在逻辑、大学存在的终极价值、大学的理想追求,回答诸如“大学是什么”、“大学不是什么”、“大学为什么”、“大学不为什么”等问题。“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蔡元培),“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哈罗德?珀金),“大学是时代的一种表征”(弗莱克斯纳),这些关于大学的论述均是对大学哲学理念的表述。大学的哲学理念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大学理念体系的内核,是最高层次的理念,对其他大学理念的形成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大学的哲学理念也是发展着的,从纽曼为代表的强调传授学问、提供博雅教育,到洪堡为代表的强调发展知识、以自由地从事创造性学问为首要任务,再到弗莱克斯纳为代表的强调培育人才与创发知识并重;从只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知识贵族的“学人社会”———象牙塔,到社会化的即产即用的“知识工厂”———服务站,再到如金耀基先生所指的“大学不应该遗世独立,但也应该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大学的哲学理念在不断反思中与时俱进,日益完善并引导着多元化发展的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实践。
从操作层面来看,大学理念旨在勾画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系统构想,明确大学的角色与定位,直指大学的办学实践,回答诸如“如何办大学”、“办什么样大学”等问题,对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等活动直接产生影响,因此也称为办学理念。操作层面的大学理念因大学的不同而不同,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但无一不是诠释着大学理念的内核,无一不是标示着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无一不在办学目标及使命陈述乃至校风校训中得以体现。目前我国许多高水平大学所追求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等办学目标,也正是从操作层面集中体现了这一类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理念还体现在大学校长的治校方略中,几乎历史上每一位著名的大学校长都有自己独到的操作理念。如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提出的科研和教学相统一,学术独立和自由、科学相统一;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端赖大师,教授治校”;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完全人格、和谐教育”。大学的操作理念不但诠释和弘扬着大学的哲学理念,而且使大学理念个性化、具体化。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大学本质特征、存在价值、职能任务、活动原则的理性认识以及对大学理想模式的构建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学理念对于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指导也不断深入和全面。首先,大学最根本的职能和最核心的价值是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发展。其次,大学理念对于大学功能认识的完善,丰富和发展着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学的功能经历了一个从传授知识到教学、科研并重,再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和认识过程,大学的育人主旨也正是循着这一脉络丰富和发展着。从培养绅士到培养探求真知、心智健全的人,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为智力的发展,也是为生活做准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准备,最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第三,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理念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大学功能日益拓展的今天,我们要用“学习、发现、互融”的新理念引导和探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乃至国际交流等办学活动。“学习”是指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满足终身教育需求,构建学习型社会;“发现”是指注重知识的探索和发现以及对知识创新、知识发现能力的培养,造就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互融是指通过与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的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共同体”,构造“分享和互惠”的双向关系,使大学与社会向互融的更高层次延伸。
大学理念是大学教学的行动指南,大学教学是大学理念最主要的载体和实践支撑
第一,大学理念从哲学层面引领着人才培养的理想追求,是大学教学的灵魂。博雅教育关于培养“通达而有修养与见识之文化人”的理念,就成为19世纪牛津、剑桥大学的教育指向。现代大学追求学术自由、致力于真理探索的理念,造就了“象牙塔”中的学人,也为社会馈赠了独立、自由、求真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要引导大学教学不仅培养大学生走进象牙塔,而且培养他们走出象牙塔并最终超越象牙塔,从而做到“超世”与“入世”的统一。
第二,大学理念从操作层面明确了大学人才培养的宗旨和使命,是大学教学的行动指南。大学的功能定位不同,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也具有不同的个性,因而也决定了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人才标准的选择,随之形成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特色、教学风格。
第三,大学理念需要大学的教育活动来实践和体现,因此,大学教学是大学理念的最终承载者,是实践大学理念的主要途径。在大学教育活动的最基本部分———大学教学之中,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了自己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是否与目标理念一致,课程的设置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过程是否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是否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因素都决定着大学理念是否能够在大学的教学活动中付诸行动。
第四,大学理念与大学教学相结合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的沟通和大学教师的行动。培养方案是一所大学培养学生的顶层设计,它直接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模式选择、质量标准和培养过程设计,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课程设置。大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对大学理念的感悟、对培养方案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无一不影响着大学教学。因此,在大学理念与大学教学的结合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理念必须通过教师化为行动。针对目前我国大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同时,我们很有必要加强教育理念的宣传和引导,特别是本校人才培养理念、目标的宣传和引导。
研究型大学是精英教育的承担者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按照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以毛入学率15%和50%作为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划分标准,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重任,而重点高校(如“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如“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担负着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这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是指社会的精英,而重点高校和高水平大学应该是研究型大学。
从逻辑角度来看,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包含关系,精英教育是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它以学术价值的追求为主,着重理论水平的提高,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从个体发展的目标看,大众化阶段中的精英教育旨在通过系统而广博的知识和大学特有的文化氛围,来养成学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就实践而言,研究型大学是精英教育任务的承担者。因此,我们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时候,必须从根本上明确研究型大学的角色和定位,坚持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研究型大学的教学。
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至少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而非职业的、定向的教育;致力于学生知识结构在广博之基础上的专精;致力于学生思维方式在开放中的执着;致力于为学生探求知识、服务社会、发展自我做好准备。因此,要承担起精英教育的任务,研究型大学应该在人才培养上体现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广博性,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体现研究性、探索性,在人才质量观上体现高素质、精英性,在育人的最终目的上体现发展性、创造性。基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一定要以培养精英人才为己任,率先走出过分注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探索精英教育的大学教学。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整理: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