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校报记者团调查实录:学生社团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 2005-05-27 作者:来源: 点击:

编者按: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广”、“大”、“新”的特点,映射出日益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生活。据统计,目前我校注册社团56个,3400余名同学在社团里登记在册,占学生总数的13.1%,学生社团“市场”潜力巨大。

这些社团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社团在构建及彰显校园文化中的引导作用能否最大可能地得到发挥?社团活动及管理能否更进一步地达到锻炼人、提高人的目的?能否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最终感受到收获的充实和快乐?学生社团将走向何方?……基于这些话题,本报学生记者团近期组织了问卷调查和采访。

红红火火社团招员

蓬勃发展 成绩卓著

调查人员对14个院系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2份。被调查者中有77.1%的人参加过学生社团(后文简称社团),比较关注社团的发展;约有半数的同学反映,因学业繁重、兴趣变更等原因,已不再主动参加所在社团的活动;在仍留在社团的同学中,有54.7%的人愿为社团发展继续贡献力量,38.1%的同学表示社团与他们的初衷相符而选择留守,15.1%的同学认可社团开展的活动。

我校目前在册的56个社团由校社团联合会(后文简称社联)统一协调管理。社联于2003年成立,前身是校学生会社联部,是在校方指导下的全校学生社团的联合组织。本着联合全校各社团的原则,侧重于社团的宏观管理、自我建设,注重挖掘、发挥、提高大学生自身组织、管理、社交等技能,引导、规范社团的发展并加强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去年5月,社联成功举办了首届社团活动宣传月,包括“校篮球全明星赛”、“辩论赛”、“馨火宣传活动”在内的18项大型活动引起了师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近三年来,我校社团不断发展壮大,从2002年的20余个扩展到如今的56个,涵盖了文学、艺术、体育、科技及社会公益等方面,为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及青年学子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学们参与社团的积极性高涨,仅“篮协”就有新老社员约400人。

社团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新社团时有成立,而难以为继的社团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我校历史最悠久的社团是于1983年成立的书画协会,协会不定期举行书画培训班及优秀作品展。2002年我校“雁塔三友”在省书法大赛中夺得多项第一,在省高校中刮起“建大旋风”,轰动一时。其中,王劲同学的作品曾在“紫荆花”杯国际书画大赛中获书法组金奖,并入选全国书法巡展。2003年,我校书画协会与陕师大、西科大携手举办了三校书画联展。此外,距今有21年发展轨迹的夏文学社聘请《延河》杂志社主编白描为名誉社长,陈忠实、贾平凹等著名作家为名誉顾问,并于1995年前后进入“黄金时期”,一批高质量的诗作在《诗刊》、《诗神》、《中国大学生》等刊物上陆续发表,社团刊物《夏风》也颇具影响力。

为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我校近年相继成立了一些“专业”社团。如2000年11月成立的法律志愿者协会在校园开展“今日说法”,其举办的“模拟法庭”广受好评,使得成员们在实践中获得学问,并由此增强同学们的法纪意识。而成立于2004年的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则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加大引导力度,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该协会以连续两年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宣传指导活动。

现代社会呼唤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不仅要学有所长,还要有一颗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的爱心。由此,我校在2002年成立了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博毅义务家教服务社。

陕西电视台正在采访博毅义务家教服务社

与此同时,一些彰显时尚的年轻社团如“e家族演艺社”、“漫焱漫画社”、“极限运动协会”及“云鼎轩五子连珠社相继成立,并时有活动登场,吸引着追赶时尚潮流的学子置身其中乐此不疲。据悉,受访者大多对近期由漫焱漫画社举办的漫画展及cosplay演艺活动印象深刻。

直面问题 冷静思考

通过为期三周的调查和了解,调查者发现,社团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足,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甚至成为社团良性发展的“瓶颈”,应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关注。采访中,受访者大都认为:资金筹措困难、负责人管理组织才能欠缺及缺乏持续的支持等已成为社团发展的主要障碍;社团活动范围虽广,但部分社团性质类似,时常引发活动“撞车”现象;社团活动参与者众,但社团核心凝聚力仍显不够,社团管理上亦有纰漏;不少活动创意好却因操作性不强、缺少资金场地等支持而无法开展。社团人亦感叹社团发展的种种不易:

“每个社团都希望举办一些颇具影响的活动,但往往难为无米之炊。”

当前,我校大部分社团属社联领导下的自主性社团,活动资金多来源于会费、拨款及校外赞助。社联规定每个社团收取会费不得超过25元,大多数社团只收取少量会费甚至一文不收。同时,学校对社团拨款额度有限,社团大部分的活动经费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外联人员的社交能力,由此产生的时间、精力空耗巨大,往往跑了若干天最终却是徒劳。因资金匮乏,晨曦文学社自2003年起就没有出过一期刊物,虽然每份小报的成本只有两角钱,每份杂志成本也仅需几元。现任社长陈辉说:“在毕业前能为晨曦再出一次报纸,是我最大的心愿。”为解决部分经费,CAD协会兼职做一些简单的设计项目,信息网络协会举办电子竞技比赛……

“如果我们有固定场所开展培训和活动,该有多好……”

我校校本部学生活动场地目前较为紧张,大部分社团活动的场地仅限于食堂四楼多功能厅、多媒体报告厅及青春广场等地。同时,场地申请审批手续程序复杂且周期较长,一些社团的活动“硬件”限制性很大,譬如CAD协会开设的培训课程需要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室,馨火文学社的刊物清样只能在网吧完成,法律志愿者协会举行的“模拟法庭”也只做到一审、二审,难以完成一系列完整的法律程序。关于场地问题,管理方也有诸多难处:场地本身有限、社团数量众多且不论,日益频繁的社团活动也给学校正常的运作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赞助性的商业活动中震耳欲聋的音乐、主持人连蹦带跳的声音使周边公寓同学的学习与生活受到干扰。对于某些由社团联系的赞助企业,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先期对其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审批,以切实保障大学生自身权益不受损害。

“一个社团的维系,需要负责人和社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努力。”

我校大多数社团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尽管社联要求每个社团必须有一位老师进行指导,但客观上很难实现。由此,在社团工作中难免出现少数大学生的不成熟行为。在调查中,有16.8%的人表示,社团负责人的能力大小、素质高低是社团成败的关键。部分负责人实干精神和责任心不足,管理经验和创新意识缺乏,甚至曾出现极个别负责人挪用社团活动经费现象,给社团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同时,社团的运作除负责人的悉心维系外,还需成员们的配合,然而在实际中,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得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与精力大减。一些社团的成员缺乏积极性,社团成员的流失是每个社团都难以避免的现象。

“我们期望得到更多的引导和支持。”

面对当前的形势,我校诸多社团主动“走出去”,与校外同性质的社团加强联系,以便相互扶持,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据了解,工业设计协会、法律志愿者协会、补天环保协会等社团都加入了相应的陕西各高校社团协会联盟。此外,一些社团通过挂靠学校的相关院系及职能部门使得社团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馨火文学社得到了人文学院的鼎力支持,仅成立一年便迅速成长为知名社团,其刊物《馨火》得到校方较大程度的关注。补天环保协会在人员不足、专业知识欠缺的情况下,经过环工学院的指导和鼓励,在去年由西安交大主办的“安建杯”环保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二名。这些举动和现状,更能引发人们的深层思考:社团人在探索发展之路时,是否能够更新办团思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取得新突破呢?

承载希望 路在何方

一年一届熙熙攘攘的社团招员,偶尔一两次浮出水面的活动,似乎是社团整体呈现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若缺少更深层次的文化支撑,社团充其量只是一副金玉其外的外壳而已。当听闻我校有56个社团时,受访者更多地感到了“吃惊”,在他们的头脑中,有印象的社团往往仅有5、6个而已。这个现象对所有社团人不无启示。

在社团成型上,社团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整体上缺乏长期的发展思路和远期规划,如此情境直接造成社团活动在深度、广度上的不足。我们知道,社团在形式和内涵上的渗透并非一朝一夕,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社团欲求得良性发展,必须先有完善而可行的规章制度,如社团章程、社团准则等,并能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细化和调整,同时要强化自身建设。完善、详尽、明确的规章制度是社团工作开展的依据,社团内部机构设置合理,各部门之间职责清晰则是社团规范发展的前提,一个社团只有内部建设趋于稳定成熟,它才能良性运转,才具备应对外部种种困难的能力。

在社团氛围的建构上,成员多因爱好相似、志趣相投而走到一起。既然是“同路人”,成员们在社团发展方向的探讨上应能表现出“海纳百川”的大气。当个人奉献的积累转变为集体的共同成长时,那股共同拥有的力量会使所有成员都受到极大的激励。和谐的社团氛围推动着社团的良性发展,亲如兄弟姐妹的成员友情是社团发展的润滑剂,强大的凝聚力则是社团成长的核心。如果社团不能为成员才能的发挥提供舞台,不能组织必要的技能培训,不能使成员在活动中感到有所收获,它终将遭到冷落。

在社团的长远发展上,一个社团的产生与前行过程更显漫长。从成立之日起,社团就承载着梦想与期望开始成长,成员们希望路能走得更远,但走得远就意味着要站得高。建立合理并能带动社团长远发展的发展模式,合理而恰当地给社团定位,是社团发展的根本之路。开展多种形式的既适合大学生身份又具有更强针对性、创新性的活动,用社团的自身魅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当是社团发展的有效途径。管理者的责任心、统筹全局的能力、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则是社团良性竞争的核心。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社团成为“精品”,通过举办更高层次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而熏陶、浓郁校园的人文氛围,于潜移默化中持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社团文化协调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真正成为传承与助推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

后语:

期待更有作为

社团新秀在校园里不断成长着,如何保持与提高社团生命力的难题使得诸多负责人头疼,社团“命运”系于一、两人之身,社团文化在多年传承中有了偏向,部分社团在沉寂中消失等等,是社团的现实情境,值得人们深入探讨。

本次调查文字的浅显、深度的缺乏等显而易见,对于我校近年来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团如大学生国旗班、大学生艺术团等,没有列入本期调查的范围,在遗憾的同时,亦显示了本次调查的局限性。但在调查前后及过程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社团何为?”其实是一道千般难题纠缠、困惑与探索盘根错节的严肃命题,依靠现实的描述、尚不完善的理论指导及成员们的自主性是远远不够的,差强人意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也难以使得社团走得更远。当现实与初衷背离甚远时,成员们多半会选择“离开”。举办更富意义、更有品位的社团活动,让兴趣得以提升、能力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当是大学生呼唤、学校倡导、社会需求的共同折射。

大学生的业余爱好、思想意识的萌动,是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心理素养的充分体现。如何将其更好地提升,不仅是每个社团应该积极思考与摸索的,更是值得校方去尝试和努力的。社团管理如何以人为本,如何不断丰富实质内涵等等,让大学生满怀期望。在本期调查与采访中,“规范化、责任心、积极性”成为关键词汇,“团结、和谐、服务”的字眼也被频频提及。使之成为现实,社团才更有特色和魅力可言。在此基础上,与其说社团是一个管理性组织,不如说是一个为大学生自己服务并向师生、社会提供服务的团体,是大家所共同期待的展现自我的舞台。

调查缓缓落幕,思索仍将继续。勾勒社团前景,“社团联盟”这个词难以回避,走出校园、融入外界是一种眼光。尽管前路依然困难重重,但部分社团开放办团的理念业已觉醒,“于实践中前行”在苦与痛交织的体验中逐渐上升为集体意识。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克服困难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不正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更易获得成就感吗?如是,我校社团更有作为的未来则更加令人期待。(策划:校报记者团 主持:李娜 执笔:周晓莉、侯岩、蔡伟、李培、王云)

(网站编辑 张强)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