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选择燃烧:8个大学生西部自愿者的自述(三)

发布时间: 2004-11-04 作者:来源: 点击: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拥有就不知其中的纯粹。

刘勇:油菜开花一片金

略显黑瘦、充满自信的刘勇毕业于三峡大学,获文学、法学双学士。2003年8月,他参加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7名分别来自河北、广西、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的青年志愿者一起,来到了位于重庆东南部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郎溪乡,演绎了一个充满创业热忱的“油菜花故事”。

在郎溪乡,8名志愿者有当教师、医生的,也有做农技员、律师的。刘勇则担当了郎溪乡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乡团委书记。他介绍说,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志愿者们普遍发现,一些孩子因为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危险,好多农民“小病拖,大病扛,扛不过了见阎王”。

农民的贫困煎熬着8名志愿者年轻的心。经过近一个月田间地头的调查,他们发现,郎溪乡农民以种植玉米和红薯为主,要想脱贫致富,最重要的就是尽快调整种植结构。接着,他们又分头到邻近几个乡和县城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当地油菜籽需求旺盛。恰好有一名志愿者来自西南农业大学。此后还了解到,种植黄籽油菜是重庆市鼓励发展的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之一。很快,一个建立油菜生产示范基地的规划形成了,并且得到了郎溪乡政府的批准。

虽然志愿者们胸有成竹,但当地老百姓却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据刘勇介绍,在规划通过后的第二天,他们就来到码头村,向村民们讲解种植油菜的好处、前景和技术。谁知讲了半天,村民们却不理不睬,不时还传出不屑的嘘声。直到最后才有一个村民说:“我种了几十年的地,难道还要你来教我吗!”虽然有些窝火,但志愿者们一琢磨就释然了:人家祖祖辈辈都这样,几个外来年轻人一席话就让人家改过来不现实,得用事实说话!

为此,他们制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西南农业大学引进优良品种“渝黄一号”,与几名乡干部一起制作了规范的示范苗床。第二步,请乡政府出面,组织50名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农民前往参观学习油菜种植技术。第三步,通过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植优良油菜品种。

刘勇回忆说,那段时间,不论烈日当头还是阴雨绵绵,他们都整天泡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油菜。他说:“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干农活儿,开始的时候还有新奇感,可时间一长,就领略到做农活的不易,手上磨起了血泡,挑破后刺痛钻心。”

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爬滚打,8位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娃”,终于在郎溪乡建起了4000亩油菜科技示范基地和200亩油菜高优示范片区。

“治穷先治愚”。刘勇回忆说,他下村调研时见到一农民把风香树的枝条插在油菜地里,并双手合十,对天祈祷。那位农民告诉他,风香树的枝条可以避邪,插在庄稼地里可以防治病虫害。刘勇不禁愕然。

刘勇与其他7位志愿者自己掏钱买来农技书刊,并请教农技干部,从零开始边做边学。同时他们创办《志愿者之窗》,分发到全乡,把油菜种植各个阶段的技术传播给群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5月油菜成熟时节,4000亩油菜产值将超过120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收100元以上。一位当地农民感激地说:“大学生真是让我们山里人开了眼。油菜长得茎壮、叶肥、薹多,亩产比过去增加了近200斤。”郎溪乡乡长冉定航说,“大学生志愿者油菜科技示范基地”的成功,使乡党委政府开展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更足了,步子更大了。

刘勇感慨地说:“经过近一年的历练,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思想也比在大学时成熟。在这里我结识到更多朋友,学到了更多知识,亲身体会到了西部贫困山区老百姓真实的生存状况。所有这些都是人生经历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是金钱换不来的!”

(记者 徐旭忠)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