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选择燃烧:8个大学生西部自愿者的自述(五)

发布时间: 2004-11-04 作者:来源: 点击:

如果把中国地图比作一只雄鸡,那么新疆乌恰县就位于雄鸡的尾巴上。在这个位于祖国最西端、柯尔克孜族人口占70%的帕米尔高原县,黄晖和18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每天送走中国最后一缕阳光。

黄晖:每天送走中国的最后一缕阳光

在新疆医科大学上学期间,黄晖就参加了学校里的“绿之源环保志愿者协会”,并任宣传部长。当学校号召大家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时,黄晖的想法和大家差不多:到最贫困的地方锻炼一下,考验自己的生存能力和奉献热情。

当她把报名的想法告诉家里时,母亲坚决反对,父亲让她慎重考虑。黄晖对父母说:“我生存能力强,别人既然能吃下苦,我也行!”后来,作为家里最小的女儿,黄晖干脆撒开了娇:“我就是要去!”

2003年9月,黄晖被分到乌恰县医院。乌恰县医院可不是普通的医院,被当地柯尔克孜族牧民称为“白衣圣人”的吴登云曾是这里的院长。在这样一个英雄的医院当医生,心中自然会多出一份神圣的使命感。

如今大半年过去了,已经被高原紫外线晒得黝黑的黄晖对记者说:“我在妇产科,产妇随时来,我随时就要去。经常是半夜来了电话,立刻就得起床去科里处理病人,处理一个小时后再回来睡觉,但过了一会儿又可能把你喊起床。现在和别人谈‘奉献’都不好意思,别人不相信,我觉得只要自己心里知道就行。”

乌恰县距离乌鲁木齐1500公里,境内海拔在1760~6146米之间。由于海拔高,记者到乌恰县城后,前两天一直头痛,迷迷糊糊直想睡觉。也正是由于条件艰苦,乌恰县医院难以吸引人才,35名医生当中,只有两人拥有本科文凭。

黄晖的业务能力得到老医生们的赞赏。副院长胡芳贤告诉记者:“小黄不光理论基础好,而且对病人特别温和、耐心。我过几年就要退休,真希望小黄留下来,我手把手地教她几年,好接我的班。”

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来乌恰的19名大学生志愿者却有个临时家庭,其乐融融。谁下班早,谁就开始洗菜、做饭,但烧菜基本上由来自四川的小伙子郑路平负责。这个小伙子切菜动作利索,讲究造型,还会翻锅炒菜,“操练”起来火苗直蹿。

去年9月,这位“宝厨”在家发烧,黄晖劝他到县医院看病,他不愿意。第二天到医院一检查:化脓性扁桃体炎,高烧40度。由于这位“宝厨”高烧期间昏昏沉沉,洗脸都只能由黄晖代劳,病号饭由大家轮流送。

黄晖说,9个人在一起吃饭特别热闹,跟过家家似的,凳子不够坐,许多人都站着吃饭。“乌恰县的菜特别贵,冬天时1公斤青椒可以卖到10多元,我们买的最贵的就是每公斤8元,太贵了我们就不买了。”

已经退休的老院长吴登云注意到了新来的大学生黄晖,希望挽留住这位大学生。老院长的话深深打动了黄晖,而黄晖最终下决心留在乌恰,还是在参加临床工作之后。在工作中黄晖注意到,许多柯尔克孜族住院病人的家属,为了节省每晚3元的陪床费,就将被子直接铺在水泥地板上睡觉,有人干脆就蹲在墙角打盹;许多产妇只是在产前两三个小时才来到医院,生下孩子就回去了,整个过程花费不到200元钱。

黄晖说:“这里的老乡太困难了,如果我能把病人在县医院治好,那他们就不需要到大城市里就医了!”“即使以后有机会深造,我还是会回到这里,在这里做医生有成就感。”

目前,黄晖已申请把自己的志愿服务期限由两年改为一年,下半年她就会提前正式加入乌恰县医院。

(记者 刘宏鹏)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