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读书后的我们,在前进

发布时间: 2017-05-15 作者:来源: 点击:

恰逢一年读书月,便想谈谈这些年在书背后前进着的我们,前进着的关于书的教育……

不得不说,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大有人在,但也只是凤毛麟角罢了。读书,既靠自己的兴趣,也依托环境的熏陶。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读书的启蒙是何其重要。关于读书的启蒙,相信在我们这一代,很多人的小学经历用“惨不忍睹”形容一番也是不为过的。记得在我小时候,我对语文课的记忆只有可怜的知晓音节,韵母,生字,词语以及后来的课文。基于思想的限制,老师把更多的关注点给了所谓的语文成绩,给了最为无关紧要的东西。现在想来,有些贻笑大方。

我与书真正的邂逅很晚。我爱上读书,爱上语文大抵是高中了吧。可还是幸运的,在人生最后能上语文课的阶段,我遇到了良师。我们的语文课不再是乏味地围绕所谓的高考题型来展开,也就没有了司空见惯的语文课成了休闲娱乐的主阵地的现象。语文课也应该是这样的:有独立的思想,有想法的碰撞,有睿智的争辩。在这样的课堂上,我初识中青报,南方周末,我们就一个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各种声音交汇在一起,没有对错,也没有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头论足。到最后,原本那些常常选择沉默的人也按捺不住。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学习的鸿门宴是不同的角色扮演,对文章的演绎。为了这样的表演,常常有人兴致勃勃去背诵古文,去体会其中细微的情感,这样,一篇亦乎者乎的文言文便成了大家的最爱。由此,45分钟,在我们看来,不是等待时间,而是意犹未尽。一篇教科书式的文章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最为珍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思想有了怎样的提升,你的认知有了怎样的不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如此,我们对文字的敏感一发不可收拾……

读书,可以领略这样的智慧,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静若得意。可是这样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只是,如今浮躁的我们,还愿意坚持吗?

每每回家坐在动车上,在候机室看到的往往是手机的影子,全然闻不到书的墨香。现在的我们是这样的,看到震撼人心的标题,才有都下去的兴趣;一边喝着朋友圈的心灵毒鸡汤,一边吐槽着;看到书名,便将其弃之一隅。我们已经失去了完整阅读一本书的耐心,却不知道140字的微博正文,一篇5分钟的微信推送所传达的思想与一本书相比是无法企及的。

如今的小学,读书,借书的氛围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般模样。可见,国人的认知在不断进步着,虽然我们要做的远远不够,但我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人们能摈弃喧嚣,安静地坐在图书馆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城市地铁公交里,低头族拿起的不再是手机,而是一本朴质简单的书。

因为有这样的变化,我坚定的相信着纸媒不死,文字永生……

(来稿:侯莹珍 编辑:邹文倩)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