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美人迟暮话西安:一个失落的千年帝都(一)

发布时间: 2005-04-01 作者:来源: 点击:

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专程来到西安,站在西安古钟楼上,他说:“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这个民族从哪儿来”。

如今,古城西安面临的更重要的难题是——该到哪里去?

这也是其他曾经的古都此时共同面临的尴尬和难题。辉煌而古老的历史没有给出答案。

一千多年前长安城的面积是今日西安老城区的八倍。也是世界第一个人口达百万的都市。作为中国13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它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四大文明古都。

当你漫步今日之西安时,这种昔日的景象已荡然无存了。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曾经针对外国游客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来过西安的外国人顶多对三样东西留有印象,兵马俑、大雁塔、明城墙。除此之外,这个曾经世界上最富庶辉煌的都市只给人留下一片空白。

2005年3月,西安政府官员向媒体宣布,西安将启动“皇城复兴”计划,准备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用50年时间,把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分为中心发展区、顺城旅游服务区、城市功能发展区和入城区,还原西安历史古都风貌,重振盛唐雄风。

近日,记者特地来到这个被历史惠泽的千年帝都,从城市和居民的命运变迁中,了解了他们的失落和尴尬。

化觉巷的寂寞宅院

化觉巷232号,老城区内,安守信老人的宅院。安家人在这个院落里已经生活了两百多个春秋,当巷里绝大多数房子在时间的更迭中纷纷被拆或重修,这个建于乾隆年间的四合院越发显得寂寞。

安家的院落不到三百平方米,但从宅外到院内仍然设置得曲折细致。房子保留着200多年前的格局,无论从门的设置、格局、装饰都是符合礼数的:进入镶有门环的黑漆大门,看墙把整个院落分隔成前、后两院;在以前,为防止前院客人看见后院女眷,看墙旁的两扇屏门,除非逢有喜事或节庆,平日轻易不开,客人要从两侧绕行。过了屏门才得以进入安家人居住的里院。上房两层,东西朝向,南北各有一间厢房。

今年72岁的安守信脸庞清瘦,说话清晰、有逻辑,不带关中口音。1956年安守信毕业于西北工学院,到西安理工大学教书,38年后,安守信退休回家。现在他的孙子已经成家生子。这个院落从建起到现在,见证了安家八代人的生息繁衍。如今偌大个房子只有安守信老两口和他们的一个女儿住在这里。大儿子夫妇在宝鸡做生意,其他人都迁到了市内。

对这个四合院,安守信不只把它看作一个居所。当初大家住在一起,人多,孩子建议他把这个老房子拆了,盖像邻居一样的小洋楼。安守信不同意,说“只要我活着,就不能拆。哪怕我上午死了,你们下午拆我都不管”。让祖先的东西一代代传下去,这是安家的一个传统。上了岁数安守信的感觉越发强烈。说话间,安守信猫着腰,抚摩着前院隔栅上的木雕纹,他说前院的木雕比上房的精细,都是两百年前留下的。

这些都是安家世代经商的祖上的遗产。清乾隆年间,因为做蜡烛生意,安家成了当时的富户,控制着西北五省的蜡烛市场。家底丰盈后,安守信的五代祖便修建了这个宅院。到了安守信的父辈时,家道中落,百年老屋也因年代久远而残破。解放后,房屋已经严重倾斜,为了筹钱修缮,安守信只好卖掉旁边的一部分院落。

现在除了到对门的大清真寺作礼拜,安守信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从与这个院落同样久远的老井里汲水上来,淋洒着院里的每一个角落。安守信说他不喜欢上街,没事就在家里写写大字。坐在楠木圈椅中的安守信享受着这个小院中独有的清冷空气。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强)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