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的第24个小时,
我打开电脑,敲下第一行字。为了纪念亦或记念?我也不知道。
说是矫情也好,多情也罢,在离开家的前几个晚上,每当我想到即将来临的告别,还有远离家人的5个多月,我总是夜不能寐,在被窝里像小时候一样蜷缩着偷偷掉眼泪,呜咽着不敢出声。事实上,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很独立的小孩。幼儿园开始就自己一个人睡;5岁时就和妈妈分开直到10岁;四年级开始就自己一个人坐车去补课。每每有离开家的机会时,我总是很兴奋:终于又可以出去玩啦,父母也不会太约束我啦,真是太高兴了!我的“独立”是父母一手培养出来的。他们希望我坚强,我也一直如愿成长为习惯不依赖别人的女孩。
随着我考上重点高中,学习开始变得异常重要起来,妈妈带着我去学校附近陪读。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离开朝夕相处了16载的亲人们,离开我的家。但是当时一心为了高考,并且每次放假还可以回家,不管我在做什么,不论我在哪里,心里总觉得,家就在那里等着我。因为不算远离,所以心里一直没有真切概念。一心只觉得上学好苦好累,从未想过除了我自己,家的背后,亲人们也默默承担着什么。日复一日的成长,日复一日的衰老,发生变化的不仅是家人们的长相,还有一直生活的这个地方,也日渐不同。一件件家居的更新,旧的搬走了,新的生气勃勃,精力十足。但是不变的,是一直浅浅地存在于这里每一方土地,每一缕空气中,一个叫“爱”的东西。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到了给我发条短信”,当我外出时这句话曾无数次地在我的手机中出现,如今,变换了一个方向,在父母的手机上,也总是会出现这条来自女儿的关心的短信。我不知道他们读到消息时心里会不会升起一股暖意,应该是会的吧,我这样相信着。我希望父母可以看到,即使是看起来总是懒懒散散的女儿,其实早已悄悄长大。其实在大二之前,每次离开家我并无很强烈的不舍,也许是一个人的孤独,也许是和家人相处时的温暖,也许是想到了自己身上的那份责任。如今,我早已被家所“牵绊”,实在无法想象和接受真正的离开。所谓“长大”,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小时候,爸爸给我做了一张床,我从一年级睡到初中二年级。后来,他们给我买了一张新的床,白色的、特别大、特别漂亮。我开始很不情愿,我不愿意离开那张小床,因为它还承载着我的感情和记忆。可是如果不去想,便会忘记。如今,我早已忘记睡在小床上的感觉了,只是偶尔想起时会在心里默默唏嘘怀念一番,却早已不复当初的情真意切了。
上大学的第二年,未来会如何,
是遗忘亦或怀念?我不知道。仅仅希望不断地提醒自己,心里的那个地方,是家。我最深爱的家。
(撰文:梁婉婷 编辑: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