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实中徘徊
在西安,无论年轻人,还是善于说历史故事的老人,他们的历史记忆,顶多能回溯到两三百年前的清代。周秦汉唐给西安留下的印记,只属于大小雁塔、碑林、兵马俑,和那遍
布于黄土塬上的一座座帝王坟茔;就连被称为“西安文脉体现”的城墙,当地人向你介绍时也会称之为明城墙。
初到西安,可以从书院门与德福巷去了解现在西安人的精神世界。这两条巷子紧靠南门内侧,东西呼应。以不同的形式透露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据说在唐皇城内就已存在的德福巷,在历史街巷密如掌纹的西安,直到上个世纪末,也没显示什么特异之处。现在的德福巷作为酒吧一条街而远近闻名。在西安人眼中,那是“小资”聚集地,一个高消费的休闲场所。没有人确切知道这条街巷如此风情张扬的初始时间,但改编自某咖啡馆广告语的一句话却在西安风行一时,“我不在家里,就在德福巷。我不在德福巷,就在去德福巷的路上。”
德福巷不长、不直,街面也不宽,月上街头,德福巷里的各色霓虹灯密密匝匝闪烁开来,香车、俊男、美女云集于此,颇有些灯红酒绿的味道。甚至出租车都不愿往这走,因为堵车。
面对德福巷的“红粉今生”,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给记者讲了另外一个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古城保护泰斗大西国太郎曾带着一笔资金来西安作调查,希望帮助西安进行古城保护,他发现德福巷附近街区是当时西安城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民居街区。于是做了一个德福巷区域的保护规划,并得到了地方政府认可。但后来当地房地产商进行开发时,规划中的古民居街区被相继拆光。
1992年,阮仪三带代表团到日本拜访大西国太郎时,日本老人拿着两张德福巷街区当初的照片,在众目睽睽之下泣不成声。
与德福巷舍了老命奔向现代不同,书院门这条仿古街建于90年代初,看似年轻,但整条街巷刻意营造一种“古”味,街口是一座老式牌坊,街两旁清一色二层仿古小楼。最具特色的是各家门面上的匾额,大多为当地书画名家所题。店内经营也多是文房四宝、书画章刻之类,店主大都悠闲自得,或喝茶聊天、或读书、打盹。书院门和德福巷一样原先也是居民区,其中不乏百年以上的老屋,改造时街两旁的老屋一律拆了改成仿古建筑。
无论德福巷的“拆旧换新”,还是北院门的“刻意仿古”,破坏掉的都是真正传递传统文化精神的古建筑,目的都是为了商业考虑。同样的思路体现在西安的许多地方,一方面它为了促进经济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一方面也看出西安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左右摇摆的尴尬境地。
作为中国十三朝古都,三千多年的建城史,西安的历史古迹恒河沙数。可除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在1987年成为中国首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后,西安再没有项目入选世界遗产。事实上,西安从来没有丧失申报世界遗产的热情,但当西安热情地把评委会的评委请到家里来的时候,用以迎接客人的只剩下孤零零的城墙、钟鼓楼、大雁塔,而本来同这些古迹共同构成完整文化传达载体的周边建筑都已经无影无踪了。
西安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和文化沉淀,但现在的西安给人感觉已是美人迟暮。
当外界为西安这个50年的“皇城复兴”的宏伟规划充满期待时,西安上空的天依旧是灰蒙蒙的,面对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民居,面对无处不在的灰尘和风沙,西安城仍然让人感觉不到生气。对现在的西安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与汉唐无关,甚至连明清的记忆都是模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