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公布的2003年世界大学500强排行榜,前10名除英国的剑桥、牛津,多为美国的私立大学。亚洲的前10名,7所在日本,没有一所中国大学。中国大学的前10名,为首的是台湾大学(第190名),其余是北京清华大学(第248名)、香港科技大学(第266名)、北京大学(第287名)、香港大学(第296名)、中国科技大学(第312名)、香港城市大学(第332名)、香港中文大学(第335名)、南京大学(第341名)、复旦大学(第345名)。这一排名对我们的刺激是多方位的,如果说它也反映了中国教育的某些进步,那便是“黑马”香港科技大学的崛起。同年英国《金融时报》的排名,香港科大的EMBA已列入世界十强。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国内大学的流行语,大学精神、大学之道的研究也已成为热门“显学”。关于“大学之大”,我们熟悉的是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关键是有大师;我曾戏言还要有大树———要有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创建于1991年的香港科大,不过是个13岁的“小小少年”。它的成功不妨说打破了这一逻辑,显示一所年轻的学校照样可以后来居上,青胜于蓝。这正是国内大学急切追求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然而,它到底是一个可以认知的现实,还是偶尔一现的奇迹;是一个可以模仿的榜样,还是不可复制的神话?曾任香港科大副校长、也是科大创建人之一的孔宪铎博士的回忆录《我的科大十年》、《东西象牙塔》,正是这样两本“揭秘”之作。
孔博士直言,香港科大是由一大批华人留学生共同携手,“有完整制度,有杰出领导,有精英人才和宽裕钱财之下建设出来的一所位于亚洲的美洲大学”。其迅速崛起有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原因,有些是难以复现的,如当时高达20亿美元的巨额经费投入;但基本原理却朴素而简单,即按照世界主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制度模式办学。这些理念、制度、模式并不新鲜,已经广为人知。秘诀仅在于,他们做到了,而且是不走样地严格遵循。当然,这并非不顾国情的生搬硬套,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恰在于使这一源自美洲的制度在香港的现实环境中有效地建立和生存下来。不妨说,香港科大的成功是作为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现代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的成功,正像当年大师云集的北大、清华一样,主要是一种制度文明的成果。
香港科大是个新学校,问题要简单得多,只需延揽最优秀的学术人才,并给他们充分的权力、空间和舞台即可。这也是世界著名大学具有共性的、最基本的管理之道,它被浓缩为这样一句至理名言: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招募最顶尖的人才,然后好好伺候他们,使其乐此不疲)。这是孔博士在书中最为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他强调“以人为本”并不只是“姜太公钓鱼”式的发布招聘广告,而是用“三顾茅庐”的方式,设身处地、人情备至地吸引优秀人才。他经历了这样的感动,并不断地去感动别人。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包含了重要的原理:只有最优秀的人,才有眼光、胸怀和魅力吸引最优秀的人才。
一个好的制度的有效实施,在于严格的游戏规则和执法。因而,孔博士对科大经验的总结,不仅是筚路蓝缕的心路历程,更可视作大学管理实务和院校研究的典型案例,举凡教授招聘、学术评价、团队关系、上级下属、职务升迁、议事规则等,均不厌其烦地详加展示,包括重要文本、信函、会议、人员名单等等,从而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大学管理的原生态。这种对过程、程序、规则和细节的重视,正是我们的管理和研究中所最缺乏的。香港科大的制度建设,被香港廉政公署称赞为“制度最好,也最齐全,执法最严,也最公平”。例如,科大几经修改、增订的《教员手册》共13篇、34章、88条、324页!连每次发薪水的方法、时期、自动转账的银行行为,以及学术诚实、性骚扰等都有详实的规定。此外,还有《人事政策和规章》、《教学手册》等诸多规章。阅读至此我不禁汗颜:我们出版了许多著名大学的简介,却没有翻译出版过任何一部《大学章程》、《教员手册》等基础性文件,窥得“庐山真面目”谈何容易!
孔博士的学术生涯和大学管理经历,自留学美国、加拿大始,经数所著名大学的不同岗位,并亲历了台湾中兴大学的校长选聘,在退休之后又参与了山东建工学院和临沂大学的建设,因而他的多种体验同样饶有趣味。大学校长的遴选是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台湾的大学校长遴选,深受政界选举文化的负面影响,竞选期间帮派林立,“黑函”翻飞。
中国内地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新大学。在1980年代的高校改革中,李嘉诚投入巨资建立的汕头大学,以及深圳大学等都被寄予厚望。后者一度成为实行校长责任制的改革样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大发展中,如山东建工、临沂大学这样的新大学更是风起云涌。然而,它们有的只是新校园、新建筑,究竟能否在办学理念和制度模式上出新,从而真正接近大学的本意,还是一个问号。归根结底,办教育从来不是单纯的技艺之学,而取决于人的根本态度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好人才能举办的好事。同为山东老乡的万里,十多年前曾赠言孔博士:“在你不能做好事的时候,就做好人吧”,读来令人感慨。
(杨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