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郁闷大四:天南地北找工作 大学课堂门可罗雀

发布时间: 2005-04-18 作者:来源: 点击:

“大四不是一个适合读书的年级,我们的大学教育实际上只有三年!”一位大学四年级学生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这样说。他描述的大四生的状态是:1/2的时间是在找工作,其它时间是在兼职和消磨,上课的时间少得可怜。

课堂:认真的老师被挤下台

让大四学生少上课,这似乎也成了各大高校的共识。学校把很多课都压缩到前三年来上,大四只有少得可怜的必修课,甚至没有。中山大学光信息专业的一位学生说:“大四上学期有四门专业课,不过我经常逃课,下学期则一门课都没有。”这样的课程设置似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大四学生找工作“让路”。

现在大多数高校对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很多学生为了大四空出时间找工作,都抢在大四前修够学分,所以对一些老师不“卡”人、考试不“难”人的科目情有独钟。

某高校曾开了一门关于音乐美学方面的选修课,任课老师很严格。为遏止学生逃课,他实行点名的方法,抽点三次名,一次不到扣10分,累积三次不到则当退选,而且考试采用闭卷的方式,最后近三百人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及格了,选修他的学生怨声载道。第二学期他再开这门课,报名人数竟然不超过二十人,由于人数太少不足以达到开班的要求,这位老师被学生“挤”下台了。

课程:选修课门可罗雀

记者曾到广东省一所有名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某专业有130人,而每次上课人数不超过50人,甚至出现只有十多个人的情况。记者采访了这个专业的一位学生,她说:“这个学期班里上课的人数明显减少,上专业课时人还多一些,到了选修课,班上就更加冷清了。”

选修这门课的数学系大四学生小杨说:“选修课根本不需要去上课,考试时候去一下就好。不就冲着学分来的嘛。那老师这样刁难人,有人选才怪呢!”很多学生就是这样滥用这种"自主选择权",选修课应付了事。

显然,这就违背了学校开选修课的初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情况来选择个人喜欢的课程,以达到拓宽知识面的目的。大四学生严重缺课,大学课堂形同虚设的现象已成事实。大多数老师对这种现象表示理解,某高校一位老师说:“大四学生如脱缰野马,拉都拉不住。作为老师,面对冷清的教室,心中难免凄凉,但是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情可以理解,所以,我们习惯于睁只眼闭只眼。”

教学质量:每门课只上两节

学生不上课或者不安心上课,势必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专业知识不牢固等。

很多学生反映,没时间和功夫好好写大四的论文,没时间学习和考试,考试成绩目标定在60分。有学生说:“每门课我就去上两节,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考试过了就行。”这造成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专业知识不牢固等问题。

有教授反映:“一些学生一节课都没来过,考试分数自然不高。我给学生两三个月的时间让他们准备论文,很多学生都是到最后一两个星期才去图书馆找资料,或在网上随便一搜,七拼八凑就交上来了,自然写不好。”

主题:招聘会上消磨时光

大四,大家都把心思放到别处,实习的实习,兼职的兼职,找工作的找工作。而找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有学生称,找工作永远是大四的主题。每天徘徊于各就业指导网、人才招聘网之间,四处投寄发送简历,每天在各专场招聘会上消磨时光,每天在晚上12时之前不能睡安稳。这就是大四学生的生活写照。这样的日子,哪有时间和心情上课,高校课堂学生自然寥寥无几。

华南理工大学的小徐说,在就业率降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放弃上课,到外面找工作也是逼不得已。“看到别的同学都忙着找工作,自己哪有心情看书,根本就静不下心来。”很多学生都怕错过找工作的良机。她有一次参加中大的招聘会,因为没有地利,所以5时起床赶到中大,到那里时队都排到门口了;赛马场那次更可怕,人潮汹涌,最后票卖完了,很多人失望得挤在那不愿离开,跟在她后面的队长得看不到尽头。

学生弱点:要学东西还得到社会?

暨南大学文学院的小李说,大四时大家忙着出去兼职实习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很多用人单位对社会实践很看重。“其实大学里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读了十几年的书学的都是死理论”,虽然这说法不免过于偏颇,但也从另一方面暴露出大学生缺乏社会和实践经验的弱点。

所以,很多学生早早就参加各种招聘会、面试、笔试,或在外进行实习或被用人单位试用,以求多积累经验。不仅是大四的学生,甚至是大三、大二的都参加了各种面试和招聘会,为大四时候找工作提前预习。很多人投了一百多份简历,参加了十几场甚至更多的大型招聘会。有些人甚至是逢单位必投,逢招聘会必去。在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一些单位以“试用期”为借口获取廉价劳动力。有些应聘的学生明知这样,也愿意干,有学生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就为了赚一点工作经验。”

某高校中文系的小马就是这样,去年下半年,她在一个机关单位当了三个月的文员,又在一个外资企业当了三个月的秘书,今年才开始全力找工作。她说,有了这半年的经验,我在面试的时候底气十足,面试官从我的谈吐举止可以直接感受到我的确不是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现在我签了广州一个实力挺强的房地产公司,半年付出还是有回报的。

招聘会:在11月之前就有了

一些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还是想趁在校时多学点东西,毕竟机会难得。但独木难支,树欲静而风不止!许多用人单位为觅得好人才,提早进入校园招聘。招聘会进入校园的时间越来越早,只要有这样的招聘会,毕业生自然就会去参加,学生的心也散了。

虽然教育部明文规定,11月20日以后才能进校园招聘。但据了解,很多学校在11月之前就有招聘会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有专家提出高校大学生的招聘会应推迟到每年的春季五月左右举行,以保证高校毕业生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

但这依然不能阻止过早的招聘热潮。由于网络的发达,除了传统的招聘会外,网上招聘十分流行,这为公司提早进入校园招聘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位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透露:“传统招聘,兴师动众,对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较大,而网上招聘则可提前进入校园,使企业抢先获得优秀人才。”许多学生也就成天泡在网上了。

“招聘陷阱”:多少人掉了进去

在招聘中掉入“招聘陷阱”吃亏的学生可不少。有学生反映,自己花钱买了票,排长队还来不及进场,用人单位就卷起铺盖走人了。原因在于,一些单位根本就无心招聘,只是借此机会牟利,而一些单位一天要参加好几场招聘会,天知道他们究竟要不要招人!

这造成学生经济方面的开销很大。找工作需要花钱,做简历、报名费、路费、住宿费等等,但很多时候花了很多冤枉钱。据悉,一些招聘会原票价并不高,5-10元不等,但由于参加人数爆满,票价竟炒到五六十块,甚至更高。

从中南财经大学来广州找工作的小桃说:“学校放假让我们找工作。我去了很多地方,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广州已呆了半个月,和一同学合租一间房,一个月300块。场场招聘都得花钱,很多简历却都石沉大海了,但钱倒花了不少,不下于4000元吧。”

某高校计算机系的小许说:找工实在是太累了,没有比我更倒霉的了。我是江苏人,能在离家最近的一所大学里任教当然是再好不过。那天接到一所大学的电话,说让我回去。当时有点迟疑,因为一直忙于我的论文,老师催得很紧。电话那边是一位主任,他说如果我对这份工作有诚意就应该回去一趟,和他们见见面。于是我买好火车票,回江苏了,来回共花了7天时间,其中在车上的时间就花了5天,当中回家又呆了一天。可回来后就消息全无了。

就业指导:安排不足渠道单一

很多学生表示,大四学生不上课学校当然有责任!他们对高校目前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很不满意,认为“指导渠道过于单一”。他们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提供更多服务,如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供职场心理辅导,进行社交能力指导,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等。

但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只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工作,体系相当不完善。所有找工作的学生最希望学校做的事情就是提供就业服务,因为学校本身就是一面吸引很多好单位的招牌。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仍然主要面对毕业班,有学生表示希望在大学不同阶段,均能得到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希望健全就业网络导航体系,希望校园网络上有一套信息丰富、及时准确、互动性的大学生就业成才指导体系。学校应强化在学生就业指导这一环节上的角色,加强与各地人力资源部门、用人单位的联络,开拓就业市场,增加对本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在这一方面,中山大学于2001年10月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学校走出去,与用人单位加强联系。利用各种机会走访用人单位,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组织人员到东莞市、佛山市、广州市各个区等地,与当地人事局和部分的用人单位进行深入交流,为本校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作准备。同时加强网络建设,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建立起更完善、更科学的供需双选平台,使大量用人信息都在网上公布,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口头禅:“郁闷”的大四时光

一位被保送读研的大学女生说,现在她所在的宿舍是人心惶惶,有人成天在外兼职,有人睡到中午也不起床,有人忙着谈恋爱,她真有一种“诺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感慨!面对竞争的压力,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多学生感到迷茫、恐惧。“郁闷”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有人说:“看到我室友全部签了,我却没找着,心急如焚,压力好大!晚上经常失眠,做恶梦。这样的日子真是痛苦!”这位学生质疑说,难道大四就真的只能这样“放野马”吗?为什么学校不能调整课程设置,加强与社会接轨的各种考证班课程呢?这样不是既让学生学到东西,又能提高就业率吗?一位老教授对本报记者说,大四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急功近利心态和浮躁之风,这是当下教育的失败。有人对比中日两国学生的择业观时,曾特别指出:“中国学生找单位,日本学生找工作。”先找到工作,不论工作条件如何,福利待遇如何,都不失为积累工作经验的好机会。

跨国物流公司DHL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士在中山大学的学生招聘交流会上说:“你们要做的,就是要沉得住气。所以,时间的早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力,是找准位置,考虑到这份工作对自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想想3年后、5年后、10年自己会是怎样。”这样的话,大家真能听得进去吗?

(编辑 张强)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