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1点30分,《药学信息检索》老师面对偌大一个教室稀稀拉拉只坐了二十几个人,不由伤心流泪。她说:“我很想知道原因。”全年级五个建制班,150余人,只有不到1/5的人到场。
我们为什么不去上课,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第一节课上,她说的一句话“我不会点名”,我们听了,无不感到欣慰,真是一位体贴、自信的老师。而根本原因,我以为是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涛声依旧”。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靠点名来强迫学生上课,全然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变化,全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这已经成为许多大学教师的授课模式。
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不要临时抱佛脚,平时认真学,考试考90分不在话下,考100分也不是很难。”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考90分,100分呢?我们有很多课程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比如,《运输与保险》是10年前的教材,《运筹学》是1987年的教材。学好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都什么年代了,我们不用飞机,不用大炮,竟要一厢情愿和敌人拼刺刀。我曾问一位《运筹学》老师,“你为什么不用数学软件,像MATLAB、LINDO来教学,而非要采用板书形式?在我看来,运用软件又快又准,比枯燥的推导好多了,而且可以不要求掌握理论。”他说:“我们要照顾一部分考研的同学。”为了一小部分考研的同学,却忽视大部分同学的实际需要。既然是这样,何必每节课都去,何必浪费很多时间,何不考虑学些实用的东西?
大学生就业难日渐为社会关注,可为什么就业难呢?我以为是因为我们低水平竞争,大家都去竞争一个岗位,就业当然难了。说到底是我们的教学者缺乏一个市场细分的概念,如果换一个思路,就拿物流管理这个专业来说,一个班的同学可以把物流细分为物流工程,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等等,根据自己的兴趣,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那么学生学习时的“竞争关系”就变成了“互补关系”,就业也不会这么难了。
一些大学教师总习惯教学面向计划,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学生考虑更多的是教学应该面向市场。教材陈旧、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无法笑傲就业市场。
一些大学生们为什么不愿上课?或许,应该反思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
(来源:杂文报 编辑整理: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