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第1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纪录片的颁奖盛典上,由我校学子朱宇导演、刘治峰摄影的《造云的山》斩获纪录片竞赛单元“最佳导演”、“最佳摄影”两大奖项,成为当晚获奖最多的赢家。
6月18日,在我校幸福校区雨果摄影工作室,朱宇,刘治峰接受了来自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面对镜头,两位男生还是略显腼腆,他们表示此次能获得大奖很激动,影片获奖离不开制片人的支持,更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真没想到会获纪录片最佳导演奖,故事发生地离我家乡几百公里,虽然拍摄条件很辛苦,但是拍摄过程很享受。”朱宇说,“我只是用我的仅有的能力,做了我能做的事”。这两位朴素的男生在极端条件下进行了长时间的拍摄,带着同情,带着感动,带着尊重,详尽讲述了采矿区石棉开采工人堪忧的生存状态以及那种积极的精神。他们表示,最初是带着对工人们生存环境的同情和深深的思考进行拍摄,但后来内心充满了感动,感动于那些虽然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劳作的人们,却依然因为生活的无限希望而快乐着。“尽管题材非常艰苦,但拍摄的过程还是充满了幸福”朱宇这样说道。

造云的山
《造云的山》关注底层劳动人民,讲述了在我国西部罗布泊南麓山脉中采矿区工人们工作生活的场景,那里的工人们主要工作是开采石棉。在石棉开采过程中,经常会扬起漫天粉尘,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造云机器”,在向天空不停地喷吐“云朵”。石棉本身并无毒害,它的最大危害来自于它的纤维,这是一种非常细小,肉眼几乎看不见的纤维,当这些细小的纤维被吸入人体内,就会附着并沉积在肺部,造成肺部疾病,长期吸入一定量的石棉纤维或元纤维会引发多种疾病疾病。但就是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工人们只是带着简单地围巾、口罩进行作业,令人心酸。该作品深刻引发了大众的思考,那就是在迈向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如何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第1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委会对纪录片《造云的山》的评语为“没有丰富的色彩却充满了生命力,甚至展现了如诗如画的美”。
在浓郁的办学氛围下,我校学子首次喜获大奖,与学校近年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培养,坚持特色鲜明多科性大学的办学目标是分不开的。据悉,在6月26日“校园开放日”期间,将在幸福校区举行该纪录片的首映,欢迎广大师生届时前往观看。
(记者:冯洁 编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