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建大要闻 > 正文

我校隆重庆祝张剑霄先生从教60周年暨百岁华诞

发布时间: 2010-06-02 作者:来源: 点击:

6月1日是儿童节,夏日的校园里处处回荡着少年儿童的欢声笑语。细心的师生发现,灿烂动人的笑容同样洋溢在一群银发苍苍的老人脸上,他们簇拥着的一位身着青布蓝褂、头戴无檐小帽的老人尤其引人注目。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结构专家与教育家张剑霄先生。我校特意在这一天举办系列活动,隆重庆祝张老从教60周年暨百岁华诞。

张剑霄先生在众人的搀扶下参加晚宴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当天下午6时许,庆祝会在宾馆一楼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桂中岳,民盟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白玉,我校党委书记高明章,校党委副书记江楼,副校长郝际平,原院长王润,原副院长黄农,我国著名钢结构专家陈绍蕃,各职能部门、院系的负责人,闻讯特意从各地赶来的校友,师生代表共同参加的庆祝会充分彰显了庆祝活动的高规格,表达了师生员工对德高望重的张老的敬意。出差在外的校长徐德龙院士特意嘱托校办转达了对先生的热烈祝贺和诚挚祝福,并题写了“上善若水”牌匾,献给他一直敬仰的张老。庆祝会由校两办主任刘子实主持。

学生代表向张剑霄先生献花

徐德龙校长为张剑霄先生题写寿词

土木学院院长牛荻涛向大家介绍了张剑霄先生的学术简历。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激动地说:“看见老师身体这么健康,心情这么愉悦,我非常高兴。在这里,我代表张老师的全体弟子,敬祝老师和师母生命之树常青,祝母校永远保持蓬勃的活力,不断地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讲话

校党委书记高明章讲话

校党委书记高明章代表校党政和全校三万余名师生员工,向张老师百岁寿辰表示了最诚挚的敬意和由衷的祝贺。高书记指出,张老师是学校并校初期的五位国家二级教授之一,从教60余年来,张老师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悉心培养和指导了许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生活中的张老师为人谦和、待人诚恳,顺境或逆境都能泰然处之。张剑霄老师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是我校宝贵的财富,希望全校师生努力向他们学习,不断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为我校实现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

民盟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白玉宣读了全国政协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陕西省委主委张道宏代表民盟陕西省委发来的贺信。贺信说,先生伉俪携手数十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情深笃挚。今天适逢共度百岁寿辰,世所罕见,可喜可贺,向先生夫妇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衷心的祝福,祝愿张老夫妇生命之树常青,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省委原主委桂中岳在讲话中说,作为全国知名的建筑结构专家,张先生60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为国家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在担任院、校领导期间,先生不遗余力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奉献才智。而生活中的先生却一如既往的豁达从容,堪称为人、为师的典范。

张剑霄先生切蛋糕

张剑霄先生与弟子合影

寿域宏开,松钦鹤羡;俯仰天地,笑谈人生。在大家的热切目光和热烈掌声中,张老拿出自己亲笔提前写好的文稿说:“今天学校领导在这里举行茶话会,我来参加,与同志们见面,甚为欣幸。”开门见山之后,先生围绕着“寿命”、“发展”和“读书”等三大主题,诙谐、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在探讨“寿命”时,先生说:“我们一般说法:人生百岁。今日观之,值得商榷。今天生活环境和条件都很好,希望在座的同志们朝着百二十岁努力。”紧接着,张老以电子计算机为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发展”问题。在看到和肯定学校近年来快速发展所取得的卓著成就的同时,张老表示,希望学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继续前进提高,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在论“读书”时,先生说“读古代哲学家的伟大著作,使人心境开阔,有益处。”此情此景,大家眼中的张老既德高望重、睿智通达,也格外的精神矍铄、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同时,张老简短而不简单的见解无不给大家以莫大的启迪。此外,热情丝毫不逊于青年一代的张老还亲自切蛋糕,并一再向大家拱手,把自己的福喜分享给大家。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庆祝会前,我校还在土木实验研究中心516报告厅,隆重举行了张剑霄先生从教60周年学术报告会。土木学院院长牛荻涛介绍了张剑霄先生在从教60周年的光荣历程中所凝聚的学术思想。赵鸿铁、赖明、陈平、杨勇等张先生的弟子先后登台做了主题报告,精彩的讲座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弟子们以举办学术主题报告的形式,向恩师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张剑霄老师学术简历:

张剑霄教授,河北省宁河县人,生于1911年2月13日,1933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系。毕业后,先后在上海、重庆、天津等地从事工程设计与建造工作。1949年9月,张老师自上海应聘至沈阳工学院建筑系任教授一职。1950年沈阳工学院改名为东北工学院,于四年后任学院建筑系副主任。1956年,东北工学院建筑系并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并校时的五位二级教授之一,任建筑工程系副主任。1959年和1963年,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先后任建工系副主任、主任、学院副院长等职。并始终坚持于教学一线。

在沈阳东北工学院工作期间,张老师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沈阳市和辽宁省人大代表。50年代中期任陕西省三届政协常委;1980~1988年间任民盟陕西省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张老师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筑结构学报》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60年代,参与全国土建类通用教材编审组工作。

张老师从事土木工程教学四十余年,他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悉心指导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培养了许多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196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共两届。80年代起招收硕士研究生,直至1989年退休。开创了我校双语教学的范例,是率先采用英文教材教授研究生课程的教师之一。

张老师长期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专于房屋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1953年曾对哈尔滨苏联援建的国家建设工厂之一发生的结构事故,提出解决方案并现场答疑。60年代,曾任东北工学院建筑馆、机电馆及冶金馆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负责人;是西安报话大楼建筑工程设计技术负责人。70年代中期,指导进行了“升板工程群柱稳定”模拟试验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被纳入“《升板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参加了《砖石结构规范》的定稿工作。

张老师为人谦和、待人诚恳,顺境或逆境都能泰然处之,在今天值得我们学习。

(记者:李友海 编辑:张强)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