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4日,第二届“春天,我与诗相约”诗歌鉴赏与创作主题报告会“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漫谈”在工科楼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陕西省诗词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卫平副教授应邀作“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漫谈”报告。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邱必震、文学院副院长韩鲁华以及我校的诗词爱好者参加了报告会。
此次报告会为“春天,我与诗相约”主题系列报告会的第二场。讲座从三个方面展开。刘卫平副教授首先提纲挈领地阐释了“中国文化大坐标中的旧体诗与新诗”,从“承变损益”的文化之道谈论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以及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遇到的冲击。随后,刘教授又从大学生的角度较为生动详细地谈了“传统诗词的写作”,鼓励同学们写作诗词时“不气馁,有自知”。同时他还举了一些现当代学者、作家(如聂绀弩)写作旧体诗的事例。接着,刘教授又简略地谈了“诗词的鉴赏方法及评价标准”,分别从“鉴”和“赏”的角度来分析诗词鉴赏。在鉴定诗词时要从“文从字顺、表意清晰”、“有基本的意象组成”、“富于意境”、“别有新意、耐人咀嚼”四方面来对诗歌的质量进行评定,这同时也是写作诗歌的标准。而在“赏”时则通过“把握脉线”、“以意逆志”、“适当运用理论武器”三种方法来进行。刘教授博学而谦逊,语言风趣幽默,演讲时引经据典,使得现场观众对旧体诗词鉴赏与创作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与理解。
在现场提问环节,同学们提问了“没有诗歌功底的人怎样创作诗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新体诗与旧体诗的共存”、“怎样在深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提升个人文化修养”等问题,刘教授都耐心地一一作答。
相关介绍:
刘卫平,男,字允之,号阳坡子,陕西商州人,出生于1964年11月。中共党员。常用笔名“炜评”,偶用笔名有“商芝”、“樵夫”、“允之”、 “阳坡子”等。现任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教学副院长、西北大学中国西部作家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陕西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2002年西北大学百年校庆期间,独立创作了《西北大学校歌歌词》,撰写了南京大学赠建“苞庆亭”碑文。20世纪90年代来,以“炜评”等笔名在国内各种报刊上发表论文和文学作品近百篇。
(通讯员:石永波 方娇 张茜 编辑: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