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寒假以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各教学和科研机构合理安排休息的同时,忙而有序,驰而不息,紧抓假期时间,抢抓发展机遇,勇攀科研高峰,破解发展难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建大人追求科学真理、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展现了崭新昂扬的奋斗姿态和冲刺状态,为2025年科研工作开创新局、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土木工程学院
学院高度重视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将其作为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力争在基金申报类型多样性和获批成功率上实现新突破。寒假期间,学院秉持“假期不放松,责任不缺位”的工作理念,构建了“领导挂帅、团队协同、专家指导、重点突破”的全方位工作体系,为基金申报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扎实管理,团队先行。学院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科研创新体系,通过修订完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创新建立“学科团队-科研创新团队”协同管理机制。这一机制通过科研创新团队为抓手,构建了学院、学科及学校三级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工作氛围。各科研团队在寒假期间针对性地进行了内部研讨和打磨,极大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
专家问诊,指导帮助。学院建立了常态化、精准化的指导机制,通过定期跟踪教师申报进展,针对性地开展“专家问诊”活动,先后邀请多位校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题指导。专家们从选题立意、研究方案、创新点凝练等多个维度为申报教师提供专业指导,有效提升了申报书质量。
集中打磨,着力提升。学院组织了多轮集中研讨。申报教师详细汇报项目进展,就重点难点问题与专家深入交流。专家学者们从评审角度出发,对每个项目进行细致点评,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为申报教师答疑解惑,确保申报材料的精益求精。
此外,学院还实施差异化支持策略,对重点学科、前沿热点领域以及具有突破潜力的项目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通过建立重点项目培育机制,着力打造高质量申报项目,为我校“11445”发展新格局和“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学院将继续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态势,力争在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中再创佳绩。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学院

锚定申报目标,强化假期攻坚。寒假前夕,学院召开教职工大会,明确将国家基金申报列为寒假核心任务,要求全体教师保持科研连续性,利用假期窗口期集中突破,确保申报工作高质高效推进。
双轨指导施策,精研申报方案。1月22日,学院成功举办"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专项打磨会",构建"12位权威专家+11名资深导师"双轨指导机制,对19项青年基金开展深度论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提升方案,为假期完善标书明确了方向与思路。同步颁发导师聘书并解读激励政策,实现责任落实与成果保障双强化,显著提升了标书竞争力。
多维协同联动,严把标书质量。实施"个人-指导教师-团队"三级联动机制,针对青基项目组建19个攻坚小组。申请人通过微信、线上会议等便捷方式与指导教师及团队成员保持日均至少1次专项研讨,聚焦科学问题凝练、技术路线设计等核心环节,开展多次修订优化,确保标书逻辑严谨、创新突出。
全程服务保障,响应精准高效。成立由科研副院长牵头的专项服务小组,建立全天候响应机制,累计解答教师的申报疑问40余项。积极推送权威平台关于基金申报的政策解读,助力教师掌握基金申报动态。春节后,小组及时督促、提醒46位重点人员投入基金写作,确保申报工作持续推进。
终审打磨提质,力争斩获佳绩。计划于2月20日组织面青重点人员开展终审打磨,形成申报质量闭环管理。现已累计开展基金专题讲座7场、质量提升会7期、集中打磨会1期,共邀请30余位校外权威专家对36项重点项目进行了指导,通过构建"培育-优化-评审"质量支撑体系,为2025年的基金申报斩获佳绩奠定基础,全力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提质增效。
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扎实推进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切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利用寒假关键期,学院组织开展了系列基金申报推进活动,确保假期内国基金申报工作“不断档、不减速”。

专家指导,精准把脉,提升申请书质量。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了10场国家基金项目申报系列交流会。分别邀请了建筑采暖、工业通风、传热传质、流体机械、储能科学、建筑智能等多个领域的10位国家级项目获得者与学院教师展开交流研讨。指导专家们分享了申报、评阅面上、青年项目的宝贵经验。在听取学院申报人员汇报后,就项目申报的选题精准性、摘要凝练度、立项依据充分性、研究内容聚焦度及科学问题凝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为项目后续优化和完善指明了方向。
申请书送审,多轮打磨,确保终稿精益求精。自2月8日起,启动国基金申请书终稿学院送审工作,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申请书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及逻辑结构、语言表述等进行精细化打磨,通过多轮修改与完善,提升申请书的整体质量,为正式提交做好充分准备。学院在2025年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中,在“有组织申报”和“全过程服务管理”两个着力点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强了有组织的科研,注重科研活动开展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持续完善国基金项目申报服务保障体系,力争在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中取得优异成绩。
马克思主义学院

聚焦科研重点领域,力求取得关键突破。针对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学院精心组织了四轮专家研讨会议,邀请省内外资深学者与学院教师共同研讨项目申报书。研讨内容涵盖选题的创新性、研究思路的合理性以及创新点的独特性等关键要素。通过深入交流,累计收集并整合了上百条专业建议,对申报书进行多轮优化完善,充分体现学院对科研质量的严格把控与执着追求。同时,论文撰写工作稳步推进,教师们利用寒假时间深入研究学术前沿,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努力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进一步充实学院的科研实力。为系统梳理和传播学术成果,学院还积极与多家出版社沟通合作,经过严谨的策划与筛选,确定了一系列学术著作的出版计划。
研讨思政教育新模式,开展交叉创新研究。学院积极探索AI技术在思政工作中的应用,走访知名互联网公司,深入分析ChatGPT、DeepSeek、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工具在思政教学内容生成、案例分析等场景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组织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政教育新模式。此外,对学院2025年全年工作进行全面规划,明确了项目申报、奖项推荐、学科建设等重点工作的目标与任务,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全面提升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推动内涵式发展,强化思政引领作用。对受教育厅委托的陕西省思政金课项目进行了多轮次打磨,力争高质量完成此项工作。紧密结合自身学科特色,组建“美好人居” 大思政课建设工作小组,确定了涵盖人居环境与社会发展、建筑文化与价值传承等8个宣讲主题,依据成员专长,对资料收集、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工作进行了细致分工,各环节责任到人,力求通过高质量的思政课程,持续强化思政引领作用,为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