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全方位展现我校秉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及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学科建设成果,党委宣传部联合本科生院策划推出《“学科瞭望”院长谈》专栏,聚焦“学科优势-行业趋势-职业发展”三维视角,邀请各学院院长以“学科瞭望者”身份,深度解读学院学科内涵和转型升级路径,揭示“硬科技+软实力”双轮驱动的学科发展逻辑,展现各学科优势特色与发展前景,不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01 学院历史沿革
1956年并校之初,我国第一代留法画家谌亚魁,原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并入南京艺术学院)代校长、创办人胡粹中,西北地区水彩画代表人物蔡南生,中央美术学院早期毕业生刘作忠等众多艺术大家于我校执教,成立中国第一个水彩画团体“春蕾水彩画会”;更有我国著名建筑大家刘鸿典教授讲授我校前身东北大学首任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先生著中国首部《中国雕塑史》,在国内形成一流的艺术师资力量。
以此为开端,学院秉承前辈大师的治学思想,不断融合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学等一流学科优势,形成了“艺术性、科学性、工程性”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历经初创、发展、跃升三个重要历史阶段,现已建设成为西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层次艺术创新人才的示范性高地。
02 学科脉络与优势
学院赓续梁思成先生1928年创办我国首个建筑学系的学科根基,现有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设计、风景园林、工业设计工程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为艺术学、设计、风景园林全国首批设置单位。设计学进入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8%;设计学、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入选陕西省首批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在教育部组织的多轮学科水平评估中,设计学、艺术学、设计、风景园林评估成绩均名列前茅。同设环境设计、雕塑、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工业设计以及绘画6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设计、雕塑、视觉传达设计为国家级一流专业(环境设计同为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名牌专业)。

学院现有二、三级教授6名,教授25名,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1名。陕西省最高层次人才3名。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名,省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委员1名。全国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4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宝钢优秀教师奖5项。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研究生公开视频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2 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
建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城市文化景观数智化创新实验室等部省级科研平台6处,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教研平台4处。针对西北地区面临的文化资源丰厚而传承利用不足、西北生态环境脆弱与保护修复困难、地区民族多元与发展模式单一、区域量大面广与人居环境质量偏低等突出矛盾,学院以设计类学科为主体,融合多学科智慧,聚焦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绿色协同设计等研究领域,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与设计交叉融合双向赋能,对西北地区城乡环境的更新和改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发挥重要作用。
03 重大科研成果
紧盯国家、行业和区域战略需求,依托“建筑科技”学科优势,实施“两高一疆、一河一城”科研计划,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承担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社科(艺术学)、艺术、社科、后期资助、自然科学等各类基金60项;部省基金191项;完成文化地标性大型城市雕塑30余座、西安地铁1-11号线站点公共艺术项目65项、城乡环境设计项目76项及其他地方重大项目共计266项。全国美展7至14届入展作品18件;“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最高奖”等国家级展览获奖12项;省级奖项37项;主持设计项目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奖、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等。出版著作151部。编撰城市雕塑评价体系、轨道交通标识设计规程、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水景观国家规程4部。







04 创新人才培养
围绕国家战略、行业需求,立足区域特质,针对西北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设计研究、设计创新、设计教育高端人才。学生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成果奖2项;三次获国际最高级别学科竞赛——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竞赛第1名、评委奖13项;国际建协UIA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1项;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竞赛获一等奖6项、二三等奖8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原互联网+)银奖3项、铜奖2项;学生创业项目获“成思危社会企业提名奖”(全国唯一高校获奖项目)2次;其他国际、国内重大学科竞赛一等奖173项。




05 国际学术交流
学院主办(承办)第二届至第十届国际丝路艺术节,多达137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展,并连获优秀组织奖5次;主持陕西省现代艺术节3届;承办中沙文化部联合“中国文化周”“国风秦韵”奥地利等国巡展、丝路艺术节精品荷兰等国巡展、国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竞赛、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等国际、国内高水平设计、美术作品展(赛)16项;全国影视与美术高峰论坛、环艺学年奖等国家级学术、学科建设及艺术作品展览。邀请国际、国内知名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学院积极与境外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关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到境外高校学习。目前,先后有近百名本科生、研究生到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挪威、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沙特、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学习交流;学院制定管理办法,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和优秀博士生对外开展学术交流并进行国际(内)合作研究,与欧美及亚洲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06 学生毕业去向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央企、设计院、高校、科研院所、腾讯、中兴、海尔、格力、小熊等行业龙头企业,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学院通过访企拓岗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长期与设计院所(室内/景观设计)、政府部门(城乡规划管理)、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筑地产企业(项目设计与管理)等保持紧密的良好关系,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实习实践等方面不断加强合作。累计向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国内外名校输送百余名硕士生,其中超30%进入QS百强高校深造。
院长名片

蔺宝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美术领域唯一),陕西省“三秦学者 ”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
学术兼职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雕塑》《城市建筑》等核心期刊编委,韩国《艺术与文化》杂志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终评、国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受聘泰国玛哈沙拉堪国立大学特聘教授、蒙古国研究大学客座教授。
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基金、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留学基金3项,省部重点项目、面上项目10项。300余件作品矗立于中国20余省市地区城市中心广场、4A景区,重点项目主要包括:大型城市雕塑函谷关景区28米高《老子》圣像(与加纳共和国联合发行邮票),嘉峪关市125米长《千秋雄关》,延安市中心凤凰广场25米高《中央机关进延安》,宝鸡市蟠龙文化主题公园34组雕塑、国内外最大(71米*23.4米)纯石材牌楼2座,北京国家会计学院50米长浮雕以及西安地铁1、2、3号线19幅壁画等项目73项。主持中国城市雕塑研究课题所提出的大型城市雕塑工程技术化、创作理论化、应用推广化理论被业界广泛认可。此外,以第一完成人获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奖一等奖1项。
文字、图片: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