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全方位展现我校秉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及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学科建设成果,党委宣传部联合本科生院策划推出《“学科瞭望”院长谈》专栏,聚焦“学科优势-行业趋势-职业发展”三维视角,邀请各学院院长以“学科瞭望者”身份,深度解读学院学科内涵和转型升级路径,揭示“硬科技+软实力”双轮驱动的学科发展逻辑,展现各学科优势特色与发展前景,不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01 学科专业解析
冶金工程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于上世纪50年代在西北地区布局唯一的学科门类齐全的冶金科学与金属材料加工类院(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4个。学院两个学科在火法冶金过程优化与节能、复杂多金属伴生矿高效利用、冶金污染物控制及资源化、金属超细晶材料制备、新能源材料制备四个方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近五年,承担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出版著作15部,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有效支撑了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冶金工程专业拥有60余年办学历史,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专业涵盖钢铁冶金、有色冶金两大方向,依托“冶金技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7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充分发挥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优势,聚焦资源开发利用和关键金属材料制造,形成了“冶金-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的完整专业链群,为关键金属材料自主创新和战略资源保障注入建大力量。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及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创办于1958年,专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团队中包括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专业建设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1门陕西省一流课程。课程体系覆盖增材制造、复合材料等新兴领域,强化学生的数字化设计与创新能力。
新能源材料及器件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面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和推动行业进步。课程内容涉及先进储能材料制备技术、太阳能电池与燃料电池制备技术及废弃电池无害化处理及其高效循环利用等。

02 发展前景展望
陕西省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的冶炼与加工技术直接服务于本地龙头企业(如陕西钢铁集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等),推动资源高附加值转化,助力区域打造完整的关键金属材料加工产业链。
冶金工程专业聚焦智能制造、绿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向,开发低碳冶金工艺和有色金属高效提取技术,直接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助力能源结构转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融合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增材制造(3D打印)、先进金属材料成型等方向,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围绕高性能轻金属(铝、镁、钛)及钼合金的研发,服务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符合国家新材料产业“十四五”规划对轻量化材料的重点布局。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聚焦化学电池材料(如锂电池材料)、物理电池材料(如光伏材料)及电池器件加工等领域,依托“陕西省先进储能与钒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新能源技术产业化,支撑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
03 重大科研突破
案例1:金属塑性成形润滑科研成果助力锆合金包壳管自主化制造
团队开发的金属塑性成形润滑技术成果解决了传统锆合金挤压润滑介质易氧化失效、适用温度窄等难题。产品应用于核反应堆材料的挤压成型,实现典型样件加工示范应用,助力锆合金包壳管自主化制造。
案例2:面向低碳冶金的兰炭定向制备与高效应用技术开发
团队开发了兰炭在炼铁领域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了高炉炼铁用兰炭定制化生产技术与装备、构建了炼铁用兰炭智能调控系统,开创了兰炭资源在高炉炼铁过程中绿色、高效利用的新局面。项目成果应用于神木市兰炭集团、龙钢、山钢和首钢等企业,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案例3:跨尺度多孔钛合金制备关键技术
团队开发的跨尺度多孔钛合金制备关键技术成果应用于5家企业生产单位,多孔钛合金纤维毡制备效率增加30%-40%,制造成本降低20%-30%,对煤化工高温合成气过滤效果提升30%-40%,技术成果荣获202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04 提质人才培养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围绕学生成长,关照学生成才,服务学生一切”为工作宗旨,依托“多位一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淬金”“百炼”“点金”“熔炉”四大育人工程,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引领学生成为国家钢铁行业的后备中坚力量。学生先后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宝钢教育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钢铁行业优秀共青团员、标兵”“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0余人次。创新创业竞赛中,先后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国家级奖项近200项,教育部可比类竞赛的获奖层次和数量逐年提高。

05 学生毕业去向
依托学院精准就业育人就业共同体,学院先后与宝武集团、山钢集团、金钼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学生参与企业科研攻关,深入企业实习实践,毕业后加入企业,共同推动行业发展。濮耐集团、华友钴业、宁波力勤等七家单位在学院设立了50余万元奖学金,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学院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社会评价好,近三年平均深造率达44.6%。每年有近20%的学生前往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深造。毕业生多选择材料、冶金类企业就业,“科技强国、材料报国”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入;半数以上毕业生就业于宝武、中信、五矿等央企和陕煤、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宝钛、金堆城等国有大型企业,就业质量显著提升。

院长名片

李林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陕西省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横向课题40余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10余件,出版著作6部。
研究方向:绿色冶金新工艺、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冶金大数据分析、新能源材料开发及电池回收。
文字、图片:冶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