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学科瞭望” 院长谈——机电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 2025-06-06 作者:来源: 机电工程学院 点击:

编者按:为全面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全方位展现我校秉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及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学科建设成果,党委宣传部联合本科生院策划推出《“学科瞭望”院长谈》专栏,聚焦“学科优势-行业趋势-职业发展”三维视角,邀请各学院院长以“学科瞭望者”身份,深度解读学院学科内涵和转型升级路径,揭示“硬科技+软实力”双轮驱动的学科发展逻辑,展现各学科优势特色与发展前景,不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01 学科专业解析

机电工程学院办学始于1960年,从建立之初服务建筑机械、矿山机电、冶金机械等传统领域,到如今主动面向制造强国战略和新型工业化需求,不断深化专业体系重构、研究方向更新、育人模式升级。

目前,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五个本科专业;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教育部耐磨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五个科研平台。学院传承学科积淀,主动对接学校“建筑科技”学科链群的交叉融合,同时围绕建筑机械智能化、机电液一体化智能控制、智能制造与智慧运维技术等方向开展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智能化技术,开设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技术基础、制造系统自动化与信息化等前沿课程,推动传统机械向智能化转型;联合大型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实施“3+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形成“智能建造+高端装备”双轮驱动的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培养兼具工程硬实力与创新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学院设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该专业以“学科交叉、产教协同、智慧赋能”为核心,聚焦智能装备与产线设计、智能生产管控等前沿领域,依托学院科研平台,深度融合机械工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技术,构建“智能产品设计+智能生产系统”的课程体系,开设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核心课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瞄准“双碳”战略与能源革命,以“强电筑基、智能赋能、交叉创新”为特色,构建“电力系统+智能控制”双主线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围绕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微电网能量管理等方向,开设电力系统分析、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技术等核心课程。50%以上毕业生入职国家电网、新能源与储能等领域企业。

02 发展前景展望

在国家“双碳”目标与制造强国战略驱动下,机电工程学院紧密对接《中国制造2025》《“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战略部署,以氢能装备、智能建造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与智慧运维为主攻方向,加速新兴领域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学院聚焦氢能压缩机智能产线、电解槽绿色制造等核心技术研发,服务西部风光储一体化示范基地等区域重大需求;依托国家工程实践场景,推动异型建筑施工升降机、智能焊接机器人等装备规模化应用,助力建筑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能低碳化”转型;针对矿山智能化改造需求,研发矿山机械数字孪生运维平台,致力于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技术引擎”。通过“学科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学院正以硬核技术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03 重大科研突破

学院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与产业升级方向,以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驱动技术链,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科研生态闭环。近三年,学院通过校地协同、校企联合、学科交叉等模式,在智能装备研发、绿色制造技术、数字孪生系统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累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1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0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32项,相关成果应用于能源、建筑、交通等国民经济主战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04 提质人才培养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适应制造强国战略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紧密对接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构建“传统工科+新兴技术”的模块化课程群,推动“机电+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实践教学中依托教育部耐磨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科研平台,构建“实验教学-工程实训-企业实习”三级实践体系,并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30余个实践基地。通过设立校友企业奖学金,支持学生培养教育各环节,仅2024年,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30项,省级奖615项。

05 学生毕业去向

学院认真落实上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将就业质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作为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检验标准。结合学院学科及专业特点,学院打造“三维五链”升学就业工作体系,从全流程、全覆盖、全方位“三维”角度,筑牢组织链、供给链、信息链、指导链、帮扶链。

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矿冶、钢铁、建筑、汽车等重工业制造业,核、电、天然气、石油等能源行业,家电、电子设备等轻工业制造业。主要从事制造企业技术岗位、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师、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师、智能生产管理工程师等就业岗位,参与智能装备自动化生产线研发、新能源车辆研发、工业自动化调试运维等工作。学院2024届本科生深造率达32.6%,升学高校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

面向制造强国的时代使命,机电工程学院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引领,深化科教融合、产教协同。未来,学院将持续以“智造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以“双链融合”贯通人才培养,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青年学子增强本领、锤炼品格、涵养情怀的美好家园。

院长名片

朱丽华,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机电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称号和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特等奖2项。

文字、图片:机电工程学院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