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践行“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全方位呈现我校科研团队于科技攻关中斩获的累累硕果和一线科研工作者直面挑战、砥砺奋进的动人风采,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精心策划并推出“奋进正当‘夏’|我的科研攻关之路”系列报道。诚邀各科研团队成员倾情讲述科研故事,深度展现我校科研工作者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卓越贡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凝聚磅礴精神动力。
我是“建筑工业化与古建筑保护”团队负责人薛建阳,主要从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和古建筑保护研究。古建筑属于土木学科中一个非常“小众”的方向,但是陕西地方特色,事关中华文脉传承,所以我毅然进入古建筑领域开展基础研究。
面对我国古建筑年久失修、残损老化及自然灾害下的结构安全需求,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带领研究生开展古建筑结构保护研究。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古建筑保护团队逐渐发展壮大,协同设置了古建筑抗震分析与安全评估、古建筑预防性保护、古建筑性能提升、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等研究方向。目前团队有14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全职教师及企业人员,其中正高4名、副高4名、讲师6名,中青年结合、年龄结构合理,素质高、持续创新能力强。
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团队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与古建筑保护相关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8项,国家文物局文保课题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团队获批了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古建筑保护与传承”三秦学者创新团队,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华夏建设科技技术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5部,参编国家规范1部、主编行业规范2部,发表SCI/EI检索论文近二百篇,授权专利60余项。
科研历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团队曾于2017年对应县木塔进行残损调查。该塔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零下20℃的严寒下,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经过近半年的研究,先后对木塔11万个构件完成了拍照、测量、定损、绘图工作,并建立了三维数据库和残损信息库。这是应县木塔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的调查建档,为木塔的进一步维修加固提供了最直观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暑假期间,我将带领研究生们调研砖石古塔、古城墙、古建筑木结构、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奠定基础。同时,组织团队年轻教师申报各类奖项与人才项目,支持年轻教师发展。
未来,我将带领古建筑保护团队将持续在“智能+、绿色+、国际+”发力,促进团队往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灾害防控等交叉学科发展,构建古建筑数字化监测与运维平台,科技赋能文化传承、培养古建筑保护人才,提升技术引领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

文字、图片:土木工程学院
编辑:李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