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战平:深耕交通基建技术,赋能“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 2025-08-06 作者:来源: 土木工程学院 点击:

编者按:为深入践行“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全方位呈现我校科研团队于科技攻关中斩获的累累硕果和一线科研工作者直面挑战、砥砺奋进的动人风采,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精心策划并推出“奋进正当‘夏’|我的科研攻关之路”系列报道。诚邀各科研团队成员倾情讲述科研故事,深度展现我校科研工作者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卓越贡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凝聚磅礴精神动力。本期推出的是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团队(负责人:宋战平教授)。

我是宋战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也是“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强基教授团队负责人。自1999年投身岩土与地下工程的教学与科研,二十五年专注于此,我始终秉持一个信念:交通基础设施是国家发展的“血脉”,而我们的使命,就是为这“血脉”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开凿安全、高效的通道,筑牢其根基。从国内的山岭隧道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工程,我和团队的核心目标始终聚焦于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建设难题,推动隧道建设向更智能、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我们团队的发展,紧密契合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需求。团队始于2009年,于2020年获批成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25年,学校进一步整合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优势力量,正式组建了这支以10名核心成员为主体、跨学院协作的攻关团队。

“服务工程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行动准则。团队系统性地开展了复杂地质与环境条件下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灾害机理、预测预警、防治技术以及智能建造成套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0余项,获准国家级工法2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65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余篇。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推广应用于国内200余座隧道工程及共建“一带一路”多个国家的重大工程隧道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节约造价超亿元,为隧道与地下工程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助力中国隧道建造技术建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为团队负责人,我深刻理解并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19年5月,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功中标格鲁吉亚E60高速公路F3标项目,这是中国企业在格鲁吉亚市场的首个大型现汇项目。该项目包含18座隧道,全部采用欧洲标准下的“新意法”进行设计和施工,技术挑战巨大。面对项目方的技术支援请求,我迅速响应,派遣田小旭老师等骨干力量赶赴现场。面对全新的欧标体系和国际监理要求,团队成员进行了高强度的工作,历时三个月,成功研发出一套符合监理要求的新意法隧道地质预报与支护类型确定程序及详细实施方案,并获得批准。即使在后续的疫情期间,团队也克服困难,持续提供技术支持。我本人也多次亲临项目现场指导。最终,团队协助项目方建立了稳定的新意法隧道施工管理程序,不仅保障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展现了中国技术的实力,也为企业培养了具备国际工程经验的技术人才。格鲁吉亚项目的成功实践,是团队“理论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理念的有力证明。

当前正值暑期,团队科研工作有序推进。部分成员正深入国内重点隧道工程现场,结合工程需求开展技术验证与优化;另一部分成员则集中精力,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基础,积极筹备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同时,团队也在系统梳理和凝练前期研究成果,准备申报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我们期待通过暑期的高效工作,在上述几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交通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石。我和我的团队,矢志成为这块基石深处最坚实的支撑者。这个夏天,我们将继续奋战在隧道工程现场与实验室一线,用专业技术和辛勤汗水,助力更多天堑变通途,推动中国交通建造技术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绽放耀眼光彩。向大地深处探寻智能化解决方案的每一步,都承载着我们的责任与追求。


文字、图片 : 土木工程学院

编辑 : 陈莞苏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