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霍桂桓教授在教学大楼8楼报告厅为思政院师生作了题为 “文化定义解析及其批判”的学术报告。思政院党政领导及部分教师代表出席本次报告,报告由顾凡副院长主持。
报告中,霍桂桓教授以其多年潜心研究学问的心得体会为切入点,阐述了对文化定义的哲学思考与研究。在批判主流文化定义的基础上,霍教授阐述了他对于文化定义的见解,提出文化定义应当是作为社会个体而存在的现实主体,在其具体进行的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其基本物质性生存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情况下,为了追求和享受更加高级、完满的精神性自由,而以其作为饱含情感的感性符号而存在的“文”来化“物”的过程和结果。霍教授特别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式是不相同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要以客观化为基础,而人文科学的研究要从人的情感出发还原到当下。对于学术的研究要力求避免“大而无当,机械拼凑”的研究方法。
思政院邓波教授对霍教授的学术报告做了简短的总结。他指出,霍桂桓教授对于文化的重新定义令人耳目一新,而其对于研究方法,尤其研究对象决定研究方法的观念,对于从事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就文化定义与霍教授进行了学术探讨。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在座师生提出了各自的问题,霍教授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在两个小时的报告中,霍教授以其谦恭和善、平易近人的作风和严谨精辟的思维语言给与会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霍桂桓教授简介:
霍桂桓,男,1963年3月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先后担任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现代西方思想文库》、《西方思想经典文库》、《知识与社会译丛》主编、《世界哲学》)代理主编、中国翻译家协会社会科学专业翻译委员会等学术职务。主要从事美学理论、西方社会学理论、西方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世界哲学》等专业权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15部,出版翻译著述总字数超过360万字。
(思政院信息员:刘掉 编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