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一:“累计听学术讲座达四次获创新学分1.0分。”--这是我校新生创新学分记录册中的明文规定。
相关链接二:本月某日在我校召开的一次学术讲座中,因参加学生人数太多,主办方不得已采取“强制禁入”的措施--这本反映出我校学生对知识、对学术的渴求,实非坏事,然而讲座结束,当主办方宣布无座位的学生退场时,(由于可获创新学分的名额有限,主办方决定在座学生方可入名额之列)众多站着的学生听若罔闻,仍站在原地等待主办方改变决定,期盼着苦苦熬了两个小时应得的创新学分,甚至有众多学生插入座位之中,干脆两三人一个座位,意欲何为,无须笔者多言。另据获悉,在此之前,曾有一次讲座中,大四学生为获创新学分之名额几欲大打出手,经多人劝解方化干戈为玉帛,想必是毕业在即,学分不足,不得已而为之。
不知读了以上两段文字,观者有何感想,暂且不提有关部门这一规定在组织实施中的疏漏,单是就为鼓励创新而制定的这一规定而言,隐隐可感觉到一种无奈。
众所周知,中国的现代教育经历着由应试到素质教育的转型,而学分制则是在践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产物,换言之,学分比单一的考试成绩更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在高校这一教育前线上,学分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公正客观的评定作用。学生科技创作可获学分,学生论文获奖可获学分,学生体育竞赛夺魁可获学分,凡此种种,皆使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优势,看到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公正。然而,当第一次闻及只要听讲座就可获学分,笔者还是觉得困惑。
笔者并不否认听讲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及知识广度拓展的影响。但从实际看来,学生课程的不同安排导致的时间多寡,学生能否获悉某讲座的通知,在能否获得这一讲座对应学分中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对学生能力提高所起的作用。如果不太合适地忽略后者(学生能力提高)即变成哪个学生在讲座时间无主课,哪个学生有幸看到该讲座的通知,哪个学生便可获得该讲座的学分,那么该学分设置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们需要创新,需要鼓励创新,但为鼓励创新而采取如此方式,岂不是在颠覆素质教育,间接的让学生退回应试教育的“成绩追逐期”,甚至较之应试教育更加生硬,更加俗不可耐。此规定的制定者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然而,是否也应更多地考虑一下这一规定的负面后果:由于获创新学分学生名额有限,更多的学生只是为获学分而听讲座,而一些真正需要这个讲座、喜欢这个讲座的学生却被驱之门外了。
我们需要的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真正提高,而不是形式上听了几场讲座。
(通讯员:党盼盼 编辑: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