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型+四力+三体系+三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工程学院探索提升艰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新范式

发布时间: 2024-03-15 作者:来源: 资源工程学院 点击:

案例依托资源学院矿业类、安全类专业学生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形成“四型+四力+三体系+三机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复合型、实务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思维认知力、工程实践力、科研创新力、国际胜任力”提升为内容的人才培养方向。在“管理+服务”“教书+育人”“激励+约束”的理念下构建了“思政教育体系、学风建设体系、育人力量体系”,探索建立了“师生激励机制、学生状态跟踪反馈机制、闭环管理机制”。该模式实施以来“矿业类、安全类专业”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引领示范作用明显,学院立足西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艰苦专业;“一带一路”战略

“四型+四力+体系+机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案例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地质、勘探,冶金、水利、矿业、测绘、建筑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行业逐渐被贴上“艰苦行业”的标签,高校内对应专业也成为“艰苦专业”,由此带来的生源质量不高、学风状态不良、教学成效不显、综合素质不强、就业方向不明等一系列人才培养问题愈发凸显,行业高素质人才储备亟需提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隆重召开。在此背景下,传统艰苦行业与国际接轨愈发频繁,相关人才需求也愈发旺盛,在提供大量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便利的西部高校来说,更需着眼“一带一路”长远发展,立足“艰苦行业”技术升级,深化“艰苦专业”创新改造,在认识上、理念上、行动上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问题导向,调研聚焦关键重点

1.在思想认识方面,对艰苦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塑造不足。艰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觉普遍较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理想信念树立、行业发展信心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专业认同的引导和塑造还有所缺失,尚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学生的普遍特点。

2.在能力素质方面,对艰苦专业学生创新思维锤炼不够。艰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与新理念跟进不足、与新时代协调不足、与新技术关联不足的问题,在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工程实践的同时还需要强化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在教育氛围方面,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合力不强。具体体现在管理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协同不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不足,课程思政作用还未完全发挥。

(二)构建多元协同,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聚焦上述四个关键问题,通过提升思想认识、强化能力素质、塑好教育氛围、建好育人生态四个方面,项目组构建四大体系和两项机制,进一步集中优势力量、用好便利条件,以多元融合协同模式持续提升艰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在思想认识塑造方面,以“四育”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

回归教育教学本质,从育德、育心、育体、育才四方面对应实施逐光计划、暖阳计划、扬帆计划、耕耘计划,以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艰苦专业学生思想认识。具体内容为:逐光计划,着重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加强学生党建和学生干部队伍培养,以党建促团建,提升基层组织活力;暖阳计划,着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困难生教育以及志愿者服务活动,守护安全底线,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树立感恩意识与社会服务意识;扬帆计划,着重开展大学生文化建设、体育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学院育人的文体活动;耕耘计划,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开展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工作,塑造优秀典型。

2.在能力素质锤炼方面,以“四学”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

着眼导学、督学、助学、践学四个方面,分步达到扎实学业基础、培养学习意识、锤炼创新能力的目的。一是导学,大力选树师生校友典型,以榜样力量加强学生专业信心;提早专业导课,高质量开展专业讲解和学术报告,配备本科生导师,从入学起做好专业引导。二是督学,关注习惯养成,抓牢“两早一晚”;提升学生干部队伍素养,强化督学力量;开展薄弱科目专项提升计划,夯实学业基础。三是助学,建立线上线下互助学习平台,建设学院内学习交流场地,做好服务保障;每学期增加40学时英语口语与第二外语课程,聘任外教开展多语种教学。四是践学,入学初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依托学科专业成立智慧矿山研学社等专业类学生社团,组建“源科Space”创新创业工作平台和“源科”双创工作协会,聘任校内外双创导师,夯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在教育氛围营造方面,以“五团队”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

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形成导师团队,依托全体教师跨校区值班制形成值班教师团队,依托班主任管理办法强化班主任团队,依托学长领航员计划和各类学生组织形成学生干部团队,上述四团队与学工团队一同构成教育教学力量主体。“五团队”体系的建设能使全体教师深入参与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能使班主任深入指导班级班风学风建设,能有效弥补学生跨校区分布带来的沟通不便和指导不足问题,能让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学生的课后交流,以此形成全员行动、全程参与、惠及全员的良好氛围。

4.在育人生态构筑方面,以三项机制建设为主要抓手。

一是在基于绩效导向的学院扁平化管理模式外,单独建立师生激励机制,学生以学业和科创为激励点,教师以科研和教学为激励点,构建多层次、多方面的荣誉体系和表彰制度。二是定期开展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将教育教学计划、过程、成效,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学业成绩情况等汇集梳理,以资源周报、学情简报和学业年报等形式反馈至学院领导班子、各教学系以及各行政办公室,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状态跟踪反馈机制。三是依托每周开展的党政联席会、教学法活动、学工例会,针对当前教育教学重点问题进行研讨、决策,以此达到适时调整制度举措的效果,基本形成教育教学举措“实践-评价-改进-实践”的闭环管理机制。

三、工作成效

“四型+四力+三体系+三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资源工程学院矿业类、安全类专业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引领示范作用明显,学院立足西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学生示范典型:学生获得全国钢铁行业优秀共青团员、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员、校级“五四青年奖章”、十佳团支部书记、十佳班长、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标兵班集体、标兵宿舍、标兵个人、优秀志愿者等各级各类个人或集体荣誉表彰100余项。学生党员比例由建设初期的不足10%提升至19%。疫情期间学生志愿者人次达到800余人次。

创新创业氛围:学生双创竞赛年度参与人次达总人数的80%以上,年度增速高于10%。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数量和立项质量连续三年位于学校前列,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22项。获包含“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在内的各类省级及以上双创竞赛奖项192项。

毕业学生质量:学生就业率稳定位于学校前列,连续两年获得校级“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用人单位对人才质量满意度96.97%,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众多大型矿业集团和知名建筑公司将学院毕业生纳入招聘首选范围。2020-2022届毕业生四级通过率从59.7%提升到78%,升学率从30.1%提升到50.08%。

2.教学改革成绩明显

支撑专业建设:采矿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安全工程专业获批校级一流专业,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教师先后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13项,出版本科教材8部,获准省级一流课程1项,获各类教学奖项10余项。学生对于教育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

支撑学科建设:获准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27项。矿业工程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跨入全国高校前二十。矿业工程、资源与环境博士点申报推进顺利。

支撑社会服务:学院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校持股公司,并入驻“秦创原”,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

3.示范推广影响良好

事迹宣传:学院教师科研事迹、育人事迹被新华网、北京卫视、陕西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报道。学院学生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事迹被中青校园、中国共青团杂志以及多地媒体报道。

理念推广: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在多个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广近10次。实践成果在校内多个场合被分享介绍,共计4次。项目团队发表相关论文9篇。

4.示范引领作用突出

“四型+四力+三体系+三机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双语教学占比,加强教师科研项目反哺教学,依托“丝路联盟”拓宽国际交流,学生强基础、强实践、强创新和强国际化方面取得成效突出,对于西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推广效果。

学业导师制度、跨校区值班制度和人才质量跃升品牌活动为师生频繁交流搭建桥梁,制度和品牌活动可复制性强,取得的效果突出,在推进学生立足艰苦专业价值引领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水平方面有着强烈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工作启示

聚焦“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高校艰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重点围绕解决思想认识、能力素质、教育氛围、育人生态等四方面问题,构建“四型+四力+三体系+三机制”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够有效实现本科教育教学实现从“逃离矿业”向“扎根矿业”的价值观念转变,从注重知识点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从“灌输式和填鸭式”向“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理念转变,从“学业成绩一锤定音”向“成绩和过程并重”的学业评价转变,从制度规范约束“被动学习”向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学习行为转变,逐步形成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良好成效,人才培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1.要形成教育教学过程闭环

充分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强化现代化教育手段与方法革新,按照学生培养目标达成的周期脉络,以“目标引领—教育教学实践—多维评价—协同改进”为路径,将评价、反馈、改进作为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进行建设发展,改变了以往教育教学的线性模式,形成管理闭环。

2.要立足多元融合协同培养

将多元融合协同培养作为体系构建和机制建立的基本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科研和思政的协同,强调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协同,强调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强调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融合不足。

3.要强调教育教学生态建设。

在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中,大力推进综合改革,着重激发基层教学组织和人员的活力,从制度框架上和体制机制上对师生形成激励和监督,使整个教育教学生态能够自发创新和改善,推进让学生学得顺心,让老师教得舒心。

资源工程学院:李枚阳、袁航、贾开发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