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全方位展现我校秉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及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的学科建设成果,党委宣传部联合本科生院策划推出《“学科瞭望”院长谈》专栏,聚焦“学科优势-行业趋势-职业发展”三维视角,邀请各学院院长以“学科瞭望者”身份,深度解读学院学科内涵和转型升级路径,揭示“硬科技+软实力”双轮驱动的学科发展逻辑,展现各学科优势特色与发展前景,不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共同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01 学院定位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前身是基础课教学研究部,简称“基础课部”,于1962年在原数理系的基础上组建。当时承担全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设有应用数学、应用力学、应用物理等本科专业。后经几次调整,2000年3月更名为理学院。
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发展思路,是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02 学科建设优势
学院下辖数学、物理、力学3个基础学科,拥有工程结构力学共建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数学、物理学、力学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包含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基础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固体力学、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等近10个研究方向,设有工程力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本科专业。

工程力学专业
工程力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早在学校并校(1956年)之初,陈叔陶、钟朋、梅占馨、黄义等老一辈力学工作者便投身力学学科建设中,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数学系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并校时成立的数理力学系应用数学专业,在潘鼎坤,崔荣泉,徐裕生,任学明,赵彦晖等老教授的带领下,数学系的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教学和科研实力不断提高。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为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而批准设立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国第四批大数据专业,是一个国家急需、科研急需的新兴专业,就业需求旺盛、薪资与晋升优势显著。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光学、电子学、微电子学等多学科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契合国家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布局,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在5G通信、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光伏能源等领域。

03 重大成果突破
学院努力发挥基础研究优势,面向科技前沿,探索理论创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交叉创新实践。
在陈叔陶、梅占馨、黄义等一众享有盛誉的教学名师的精心指导和带领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稳步的发展。近年来,学院在教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功获得了国家级一级课程2门,编写并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在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三等奖1人。
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厅局级科研计划项目3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12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两千余篇,其中SCI等高水平论文400余篇,获批授权专利90余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3项。

案例1:微波法混凝土破碎与骨料分离技术
围绕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国家重大需求,团队将微波技术引入到混凝土骨料分离再应用中,对微波法破碎混凝土与分离骨料的力学理论展开研究并研发了相应的中试装备和破碎系统。研究支撑了混凝土破碎方法变革和骨料分离难题的破解,为混凝土循环利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案例2:砖—土古建筑安全评估与加固保护成套技术驱动古建保护标准化
团队提出的砖—土古建筑安全评估与加固保护成套技术成果解决了传统保护中技术繁杂、标准不一、损伤难控等问题。产品形成注浆充填-锚固拉结-补砌支顶一体化加固体系,包含自适应微压注浆系统、“最小干预”隐蔽锚固工艺、机敏材料补砌支顶技术等核心工艺,在新疆高昌故城、陕西潼关故城等重大工程实现规模化应用,实现古建筑保护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案例3:紫外发光杂化钙钛矿量子点材料合成的突破推动量子激光器/量子二极管发展
团队针对非铅基杂化钙钛矿量子点提出一种冷冻配体辅助再沉淀方法(Cb-LARP),利用该技术合成了MA3Bi2Br9和MA3Bi2Br6Cl3量子点。通过冷冻处理钙钛矿的前体合成材料,利用N-Br的低温键长收缩特性改变原始晶体结构,实现了室温空气条件下紫外379-400 nm可调谐稳定发射紫外量子点。这是目前所报道波长最短的纯溴杂化钙钛矿量子点材料。所提出的紫外量子点是研究紫外量子激光器/紫外发光二极管的突破性进展。


案例4:复杂非线性随机系统跃迁行为调控技术
团队将非线性振动及非线性随机动力系统理论、数据模型及随机过程智能控制测算方法等应用到机械工程、航发系统等研究中,提出了复杂非线性工程系统与非线性理论的关联转迁理论,研究了随机工程振动及控制的有效处理方法,探讨了非线性随机系统应用架构的新模式。

04 提质人才培养
建院60余年来,学院培养了一批批秉持“自强、笃实、求源、创新”校训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校风的优秀人才,理院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中喜报频频,国家级奖项200余项,省部级奖项近千项,2022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校“一等奖并列第一”的佳绩。

学院设立“本硕一体化班”,邀请清华、北航、西交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名校教授担任导师,同时支持学生前往这些顶尖院校继续深造。此外,学院还会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05 学生毕业去向
学院秉持用力、用心、用情的理念,全力抓就业、促就业、稳就业。通过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精细帮扶,努力推动毕业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每年约有40%的学生前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继续深造。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多选择工程企业、科研院所就业,半数以上毕业生入职华为、百度、比亚迪、中建、中铁、中冶、中化等知名企业,就业情况喜人。

院长名片

邵珠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二级教授。长期致力于工程力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分会副理事长等。
文字、图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