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践行“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全方位呈现我校科研团队于科技攻关中斩获的累累硕果和一线科研工作者直面挑战、砥砺奋进的动人风采,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精心策划并推出“奋进正当‘夏’|我的科研攻关之路”系列报道。诚邀各科研团队成员倾情讲述科研故事,深度展现我校科研工作者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卓越贡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凝聚磅礴精神动力。本期推出的是钢结构团队(负责人:钟炜辉教授)。
我是钟炜辉,从事钢结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1998年从广东佛山来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求学,我就被学校土建类学科的深厚学术底蕴所震撼,本科推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师从郝际平教授,使我树立了终身探索钢结构前沿理论与方法的科研志向。求学和留校任教期间,与陈绍蕃先生进行了多次互动和交流,先生的为人以及终其一生坚守科研初心的风骨和品格令我敬佩和感动,使我始终坚守在科研攻关一线,也深知教研相长对高校教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钢结构强基教授团队,是在继承和发展钢结构学科方向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在郝际平教授的指导下成立的,始终秉承“创新、务实、协作、进取”的理念,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均年龄40岁。团队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扎根实际工程,主要围绕钢结构稳定及基本理论、装配式钢结构体系、钢结构综合防灾减灾与韧性评估等方向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营造了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的“教研一体化”良好氛围。

钢结构强基教授团队
近年来,团队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建立了装配式建筑系统论和钢结构综合防灾极限状态评估理论,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式壁柱钢结构建筑体系”“钢结构综合防灾一体化平台”等系统性成果,并在全国多个重点工程中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团队相关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更是依托“研究院+设计院+公司”的产学研协同转化新机制,使众多科研成果技术落地转化,并为数十项重大地标性工程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团队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成果丰硕,持续推进“教研一体化”建设,获得了全国青教赛、教创赛,以及国家级一流课程、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等奖励。

装配式壁柱钢结构建筑体系

钢结构综合防灾一体化平台

西安国际足球中心项目技术服务

团队科技获奖
我的科研学术生涯主要经历两个阶段,一个是自2005年留校任教到2013年出国访学前,我几乎都参与了郝际平教授牵头的所有科研项目,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提升,懂得了如何找到科研突破口、如何进行团队联合攻关。第二个阶段是自2013年出国访学至今,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瞄准结构工程研究前沿及热点,在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有力支撑下,深入开展钢结构抗连续倒塌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该方向的研究团队,并获得了一些省部级、行业协会的科技奖励,实现了在科研道路上从“埋头苦干”到“抬头看路”的蜕变。钢结构强基教授团队的成立,可以说是我科研学术生涯第三个阶段的起点,如何充分继承陈绍蕃先生、郝际平教授等钢结构前辈们给我们带来的深厚学术积淀,如何为团队青年教师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将是我作为团队负责人必须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
今年暑期,团队将持续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项目的深入研究并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尤其是围绕“钢结构综合防灾与韧性评估”方向,完成钢结构抗火与抗冲击等系列试验,并聚焦钢结构在极端灾害作用下的性态演化,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力争取得更多创新性科研成果。
面向未来,团队将继续在钢结构研究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攀高峰,在遵循“教研一体化”工作思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进一步提升团队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培养更多高水平的钢结构人才。我们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团结奋进,把建大钢结构的优良传统继承好、发展好,就一定能在新时代下续写我们建大钢结构的卓越篇章,为学校乃至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文字、图片 : 土木工程学院
编辑 : 陈莞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