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彩霞:绿色宜居城乡的追光之旅

发布时间: 2025-08-11 作者:来源: 管理学院 点击:

编者按:为深入践行“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全方位呈现我校科研团队于科技攻关中斩获的累累硕果和一线科研工作者直面挑战、砥砺奋进的动人风采,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精心策划并推出“奋进正当‘夏’|我的科研攻关之路”系列报道。诚邀各科研团队成员倾情讲述科研故事,深度展现我校科研工作者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卓越贡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凝聚磅礴精神动力。本期推出的是绿色宜居城乡营建管理团队(负责人:李玲燕教授)。

我是侯彩霞,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学者”,“绿色宜居城乡营建”团队核心成员。深耕环境经济与政策管理前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等5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融合环境科学、行为经济与管理决策,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一作/通讯论文30余篇(ESI高被引2篇),出版专著2部;作为国家乡村振兴应急项目核心成员,研究成果获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在西安建大这片沃土上,学校大力支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通过“揭榜挂帅”等政策,推动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在这样的氛围感召下,我有幸加入了李玲燕教授领衔的“绿色宜居城乡营建管理强基团队”。团队主要围绕“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管理”“绿色宜居城乡营建管理中的公众心理及行为科学问题”和“绿色宜居城乡营建管理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知识创新问题”等前沿问题,融合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工程、数字技术等多学科交叉,以及行为心理学、仿真建模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数字技术等多项技术,致力于打造服务于绿色宜居城乡营建管理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主要团队成员包括李玲燕、侯彩霞、刘天利、王萌萌、苏佳、郭晓彤以及朱雄伟等7位教师。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团队在科研攻关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01 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人居环境与美好生活共建共享。探索住房租购并举“陕西模式”、住房改革“陕西方案”,完成10余部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百余项重大咨询课题,研究成果荣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主持完成的《西安市住房租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研究基地被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高度评价为“陕西省内住房发展领域最具权威、最高水平的高端咨政智库”。

02 创新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助力西部村镇振兴发展。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作单位项目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探明“政策-组织-要素”相协调下典型村镇建设动态发展机制,创建基于“规建管”结合的“多主体协同、多目标协调、多阶段衔接、多手段并用”的全寿命期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及其监督机制。多篇提案及咨政建言获省政府主要领导重要批示,并作为示范加以推广,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并为陕西省武功、佳县、绥德、洛南、扶风等地开展村镇工程管理技术培训200余人次。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我深知学术攀登需众人合力,始终以躬身之姿助推团队发展。2021年夏,借假期科研黄金期,我正式启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报攻坚。首抓顶层设计,基于团队前期研究,精准定位领域瓶颈,确定了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作用视角下干旱缺水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优化调控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以此为纲拆解出三重逻辑链式目标,并绘制技术路线图确保路径可行;继而精研技术破题,设计多源数据采集方案,熔铸社会调查与环境建模方法;同步夯实根基,整合前期成果构建可视化证据链,以动态图表展示项目落地的潜力;最终撰写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科学问题与创新点等核心章节,组织三轮递进式评审(团队互评→校内预审→外聘盲评),严把逻辑缜密度与术语精确性。经寒暑交替的全力奋战,申请书在假期尾声定稿。天道酬勤,2022年盛夏团队共享立项喜讯——这份突破既是对科研初心的回响,更是团队协同创新的明证。

盛夏是奋斗的时节,也是收获的季节。又一年暑假将至,团队积极响应学校高水平团队建设的号召,在学术团队的组织与协调下,团队将围绕“绿色宜居城乡营建管理”主题开展暑期调研工作、学术论文修改、第十届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专题研讨会的安排等工作。暑假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团队根据每个成员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了一套暑假任务,期待每个成员都能在这个盛夏以及下个盛夏结出丰硕的果实。

PART.01

科研项目攻坚

完成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初稿的撰写(2项)、陕西省科技计划申请书撰写并提交(2项),突出创新性与可行性论证。

01 文献与方案(7.1-7.15)

► 深度调研领域最新进展

► 讨论关键科学问题

02 数据攻坚(7.16-8.10)

► 内容和研究方案设计

► 每周四召开项目研讨会,优化方案

03 文本撰写(8.11-8.25)

► 撰写申请书

► 交叉互审+外部专家预评

PART.02

教学提质增效

推进教材初稿编写(1本),形成至少3章完整内容。打磨教学竞赛课件与教案(2人),覆盖竞赛评分核心维度。完成教改项目方案设计(3项),明确实施路径与评估机制。

01 教材编写(7.1-8.15)

► 分章负责制(每人1章),重点编写实践案例与数字化资源(如AR模型、习题库等)

► 每两周集中统稿,确保知识体系连贯性

02 教学竞赛(7.10-8.20)

► 制作模块化课件(含3个创新教学片段)

► 模拟竞赛答辩(8.10/8.18两次),邀请往届获奖者指导

03 教改项目(7.15-8.15)

►调研讨论教学痛点

►构建“AI赋能课堂互动”等3种教改模型(7.30前完成可行性论证)

►整合数据与模型,8月25日前完成申报书(突出“技术+教育”融合特色)

面向国家“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重大需求,团队锚定三大方向破局攻坚:在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领域,着力破解“村镇资源循环与生态韧性协同优化”科学模型,通过构建“能源-环境-健康-低碳”跨系统仿真平台,为县域“零碳村镇”示范工程提供关键技术工具箱;在公众心理行为领域,深度揭示“绿色转型中风险认知-行为响应-政策反馈”的神经演化机制,融合fMRI+多智能体模拟构建神经行为决策图谱,设计“碳积分神经激励”等行为助推政策包,破解公众参与瓶颈;在学科交叉创新领域,打造“知识图谱驱动的交叉创新引擎”,打通建筑学、环境心理学与复杂系统科学的知识壁垒,制定《绿色宜居城乡知识创新标准》,为“智慧营建2035”注入学科融合新范式。我们矢志扎根中国城乡大地,以交叉科学为突破口破解绿色转型的复杂方程。此规划以“顶天立地”(突破理论前沿、服务国家需求)为原则,彰显团队以交叉科学重塑城乡未来的雄心。

文字、图片:管理学院

编辑:肖雯雯

建大要闻

影像建大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