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践行“学术立校、自强报国”办学理念,全方位呈现我校科研团队于科技攻关中斩获的累累硕果和一线科研工作者直面挑战、砥砺奋进的动人风采,党委宣传部联合人事处、科学技术研究院,精心策划并推出“奋进正当‘夏’|我的科研攻关之路”系列报道。诚邀各科研团队成员倾情讲述科研故事,深度展现我校科研工作者在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卓越贡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凝聚磅礴精神动力。本期推出的是工程装备与智能控制团队(负责人:朱丽华教授)。
我是李玲,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西安市重型机械装备智能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机械动力学、接触力学与摩擦学等方面研究。是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密歇根州立大学和日本大学访问学者。现担任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工程机械分会副理事长、西安市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是第四届全国升降工作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5)委员,《航空动力学报》和《机械传动》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Tribology International和机械工程学报发表SCI/EI论文89篇,授权发明专利14项(转化3项)、软件著作权6项。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等。

我所在的“工程装备与智能控制”团队是执行院长朱丽华教授牵头组建,由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陕西省“三秦英才”、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首席科学家等8位青年成员组成。团队通过跨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围绕工程装备动力学与智能控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在工程装备动力学理论与设计方法、工程装备振动与智能控制、工程装备智能监测与运维三个方向上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包括在MSSP、IJMS、TI等知名国际期刊上发表300多篇论文、授权专利50余项,成果转化10余项,荣获省部级奖励8项等。

团队崇尚“传帮带、重协作、求突破、强担当”的文化氛围,构建了资深教授把握方向、青年骨干勇挑重担、成员协同交叉融合的高效协作模式,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团队立足学科前沿,聚焦传统工程装备面临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转变,通过跨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构建和发展工程装备从设计制造、智能化控制到监测运维全寿命过程的新理论与方法。我们开展了塔式起重机、汽轮发电机、磨煤机等工程装备的动力学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分析了工程装备在复杂和极端环境下工程装备的振动产生与传递机理、振动测试、建模与精确计算方法、减振控制装置、多维振动控制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进一步提升工程装备安全性和服役性能。团队面向学校“四+”转型升级,结合三个研究方向从集成科学的维度,构建由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协同融合的“设计—制造—运行”理论体系,促进工程装备创新研究、设计与开发向“智能+”和“绿色+”转型。
暑假前夕,团队召开了暑期工作推进会,制定了暑期工作计划:一是团队结合“四+”转型思路,开展“大调研、大讨论”活动,进一步优化团队的科研方向;二是团队成员结合自身情况,积极申报陕西省科技厅发布的课题,同时加快各类实验的进度,力争暑期发表3-5篇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三是团队成员赴大型装备制造业和国家重点工程施工现场,深入调研工程装备实际运行的痛点、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四是团队成员利用暑期积极参加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学术视野。

暑期伊始,团队成员都制定出详细的科研计划,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科研任务,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用实际行动跑出暑期科研“加速度”。
面向未来,我们团队将围绕工程装备全寿命周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装备动力学响应、性能优化、复杂环境振动控制、智能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开展理论创新与技术攻关,致力于建设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学术团队,支撑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
文字、图片:机电工程学院
编辑:肖雯雯